線上購物的市場規模是越來越大了。比起傳統通路,線上購物多了運送貨物的需要,因此運費在所難免。華頓商學院的David Bell 教授觀察研究線上購物市場後發現,不知道什麼原因,消費者往往選擇可以節省6.99美元的免費送貨到府服務,而不願選擇可以節省10美元但是要自行負擔運費的折扣商品。
乍聽之下十分不合理,線上購物的消費者應該有足夠的時間思考計算,怎麼會選擇實際付出費用比較高一些的購物網站呢?Bell 教授在2004年時開始進行一項調查,發現有52%的消費者在網路上選好商品後,在結帳時看到運送貨物的費用,就放棄購買了。這種需要支付送貨費用的消費經驗,很可能讓消費者開始試圖尋找有免費送貨服務的網路購物商店,進而產生了這項購物習慣。
當然,有些學者認為消費者之所以喜歡免費送貨到府,是因為這樣讓線上商品的價錢可以很容易的跟一般通路做比較,而不用額外計算運費。因此只要線上商品的標價比家中附近的商店標價便宜,消費者購買思考時間便大幅縮短。
但如果運費由商家負擔,那麼商家每樣物品的平均成本便會提高,如果反應在商品上,反倒會失去價格競爭力。因此有些公司找到了折衷方案,那就是當消費金額超過一定額度後,消費者就可以得到免費送貨服務。Bell 教授認為,這種策略使消費者對價格有了新的認識:藉由購買高單價商品或是一次購買多樣商品,可以輕易的獲得免費送貨服務。
網路商店可以依此來訂定策略,那些運費成本較高、不希望訂單太頻繁的公司,會藉由提高免費送貨的門檻金額來排除不想要的訂單,例如美國的購物網站 Net Grocer,是根據消費者訂購商品的尺寸和送貨地點計算運費,有效的把對他們而言成本較高的「體積過大」和「金額過小」的訂單排除掉。
相反的,有些商店則是希望消費者頻繁的購買,反倒會把免費送貨的門檻降低。例如亞馬遜網站(Amazon.com)在2002年時,規定消費需滿99 美元才可免費送貨,之後兩次調降了免費送貨的門檻,第一次降到了49美元,第二次降到了25美元。依據網路消費行為分析公司ComScore的分析統計,當亞馬遜的免費送貨門檻由49美元降到25美元時,平均每份訂單的金額減少了17美元,購買商品的數量減少了1.82件,不過消費者購買次數和造訪網站的次數都增加了。這是因為亞馬遜除了線上購物之外,還可以藉由網路廣告來增加營收,因此更多的造訪次數對其網路廣告業務有正面的幫助。事實證明雖然每份訂單金額變少,但亞馬遜的總營收卻成長了。
隨著更多類型的商品在網路上出現,不同的定價和送貨策略也將出現。例如台灣地區常見的「超商取貨」,就是利用超商每日必定會運送的物流體系來降低單位運送成本。「限時特賣」則可以在短時間內增加某些特定商品的銷售總量,同時可以集體出貨,降低出貨成本。對於消費者而言,也有了更優惠的比較和選擇。
原文發表於華文企管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