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二, 3月 31, 2009

反收購戰術:雙重股票結構

  許多大企業會藉由大量收購公開股票的方式,來取得某家公司一定比例的股票,以便在該公司中取得發言權或者擁有影響決策的董事席位。例如日前日本網路業者樂天集團便以在公開市場上收購股票的方式取得TBS電視公司超過15%的股票,在該公司已經擁有相當的影響力。因此有些上市公司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發生,影響公司經營決策,因此發展出了特別的雙重股票結構。

  雙重股票結構一般被視為反收購的辦法,在這種結構之下,通常公開募股(IPO)的股票投票權利會小於早期股東的權利。這種反收購條款通常會出現在媒體公司或是家族企業中。不過現在也有一些新公司採行這種方法,例如Google。Google股票上市前一年就已經將股票分為兩類,公司的創始人、管理階層等持有大部分的B股股票,這些股票的投票權比普通發行股票A股要高的多。

  這種雙重股票制度運用的最為極端的案例,在不久前出現了--中國的網路公司百度。百度(Baidu.com)在那斯達克上市之前,將股票分為兩類,他的管理階層、原始股東及投資者等所持有的股票投票權,竟然10倍於他在美國那斯達克IPO的股票。據統計,大眾投資者已經取得百度13%以上的股票,但其投票權合計只有約1.5%,等於這些公眾股東實際上在公司決策方面完全沒有發言權。即使有公司蒐購百度的股票,也無法對該公司產生決策影響力。

  除此之外,百度在那斯達克發行的股票,實際上只是股票的存托憑證,因此持有存托憑證的股東只能告知託管機構他們的投票意見,而無法自行直接投票,這樣無法保證託管機構會照股東的意見投票。分析家認為,這種結構表明了百度只想由自己來作經營決策,壓根不打算讓大眾有插手餘地,就好像該公司仍然是非上市公司一樣。

  若將百度和Google相比,雖然兩家公司都採用雙重股票制度好讓公司能按照自己的方式經營,但Google在上市前就已經是業界的龍頭,而且獲利狀況良好,上市前一年獲利超過1億美元,且連續三年都獲利,加上上市之後獲利仍然持續成長,因此投資大眾並沒有太多不滿;反觀百度在2004年度營利不過 145萬美元,而且是第一年獲利,似乎要說服投資者關於無法參與公司決策的問題,是比較沒有立足點的。

  雖然如此,百度上市當天仍然從掛牌價每股27美元暴漲到122美元收盤,創下五年來那斯達克首次掛牌的最高漲幅記錄。似乎投資者十分看好中國網路市場的前景,並不介意沒有辦法參與決策的小遺憾。當然這樣對於不想被收購、不想其他人參與公司決策的企業來說是好事,不過一旦獲利不如預期,這樣的結構恐怕會造成更為嚴重的賣壓。

原文刊載於華文企管網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