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四, 9月 15, 2005

新巴塞爾協定,考驗銀行風險管理能力

  風險管理原本就是企業管理的一大重點,對於金融業者來說更是重要。由於金融業者的經營穩定度和市場經濟息息相關,因此國際間大多採用共同的風險管理標準,也就是巴塞爾協定(The Basel Accords)。不過為了因應新的市場變化,新巴塞爾資本協定(The New Basel Capital Accords)也應運而生,台灣地區預計在2006年底前全面實施,屆時所有銀行業者都必須符合這項標準。

  巴塞爾協定起源於1974年的聯邦德國赫爾斯塔銀行(Herstatt Bank)和美國的佛蘭克林國民銀行(Franklin National Bank)的倒閉事件。由於這兩家國際著名銀行倒閉引發相當大的問題,於是十大工業國(美國、加拿大、法國、德國、義大利、日本、英國、瑞典、比利時與荷蘭)就決定提出一個具體監督銀行業者的方案:巴塞爾協定。原先的巴塞爾協定是在1988年所制訂公佈,目的是確保國際銀行有其適當的資本水準,並且能以此標準建構公平競爭的條件。這項協定主要是界定金融業者衡量風險情況以及資本適足率的標準,簡單的說,各家銀行可以自行衡量風險情況,但最低要求是,資本適足率無論如何不可低於8%。由於這項標準受到肯定,因此成為全球金融業者的共同標準,目前有百餘國遵守此協定。

  不過,舊的協定衡量風險的方式較為簡單,已經無法反應現在的金融體系,例如缺乏信用風險的計算方式以及有擔保品的債權計算方式。因此,2001年時就提出了新的巴塞爾協定,並且於今年6月正式通過。新的協定除了新的資本適足率計算方式外,還增加了監督審查以及市場紀律的相關規範。

  新的資本適足率計算方式雖然跟上了時代,但是也更加的複雜。簡單的說,新的資本適足率計算方式為:(自有資本)/(信用風險+市場風險+作業風險 )。但是風險的評估方式就是銀行業者的一大考驗,尤其是以往極少被注意的作業風險的部分。中華經濟研究院財經策略中心主任楊雅惠日前發表專文表示,風險管理未來必須做到資源和功能統合,這將會考驗金融業對資訊蒐集、處理的管理技術,銀行業因此必須投資大量資金以建構資訊軟硬體設備。

  當然對於資訊廠商來說,這正是拓展商機的大好機會,因此資訊安全大廠例如BEA、賽門鐵克等已經積極介入風險管理市場,研發出可以符合新巴塞爾協定的風險管理軟體。不過即使有軟體的幫助,系統導入仍然必須要有相關的風險管理知識以及顧問輔導,並不是短時間就可以建制完成的。這也考驗著金融業者內部控管以及資源整合的能力,如果能儘速符合標準,將對銀行在全球金融業的評比有正面的助益。但反之如果無法達到標準,恐怕將會在激烈的競爭中遭到淘汰。

達美與西北航空雙雙破產

  油價節節上漲,影響層面很廣,其中對於航運業者的影響更大。昨天美國第三大航空公司達美航空 (Delta)與第四大航空公司西北航空 (Northwest)雙雙申請破產保護。

  美國的六大航空業者中,第二大航空公司聯合航空(United Airlines)於2002年12月提出破產申請,第六大的美國航空(US Air-ways)則是在2004年9月提出,現在連達美和西北航空都宣告破產,只剩下第一大業者美利堅航空(American Airlines)以及第五大的大陸航空(Continental Airlines)碩果僅存。

  美國的航空業者為什麼這三年內接連破產,主要原因就在於成本大增。美國的航空公司在911恐怖攻擊行動後,就因為高額的保險費用和節節上漲的油價而大喊吃不消。今年油價屢創歷史新高,更是讓原本已經捉襟見肘的財務問題雪上加霜。國際原油價格從2001年的每桶16美元低點一路攀升到近日的每桶70美元,光是去年到今年就漲價了60%。在成本大幅增加之際,營收卻沒有相對成長,導致連年虧損。

  除此之外,人事成本的費用也讓傳統航空公司頭痛。以達美航空來說,員工退休金計畫仍然有106億美元缺口。西北航空則是遭遇到機械師工會的罷工問題;由於減薪和裁員幅度沒辦法和機械師工會達成共識,機械師工會從8月20日罷工至今尚未復工,影響正常營運。

  相對於傳統航空公司的連年虧損,廉價航空公司倒是大有斬獲。例如JetBlue航空從2002年4月開始,連續14季都有獲利盈餘。面對這些廉價航空公司的削價競爭,傳統航空公司在成本控管上顯得心有餘而力不足。

  廉價航空公司之所以可以將價錢壓低,主要策略包括採用單一機型的中或小型短程客機,飛機來源儘可能以租用取代購買,並且將維修外包,如此可以降低飛機取得及維護成本。航班的安排則盡量在大城市之間往返,增加班次,並且選擇在大城市的二線小機場起降,也不使用空橋,這樣可以降低航次成本。飛機上則不供應免費餐點,空服員數量減少,用較小的座椅以增加座位,甚至乘客沒有固定座位以節省劃位的人力和電子處理成本,允許貨品托運的重量也大幅降低,以增加每航次的利潤。

  國內的航空公司也正遭受到油價大漲的衝擊,達美和西北航空的破產也正是一個警惕。未來航空業的生存可能全繫於成本控管的能力,雖然長途航空沒辦法做到廉價航空公司這樣,但其節省成本的方法仍然可以當作借鏡。

eBay購併Skype,值得嗎?

  網路電話龍頭Skype營運至今大約兩年時間,用戶數不斷成長,且不斷推出新的付費服務和語音應用,也因此近來購併傳聞不斷。傳出有興趣購併Skype的有News Corp.、Yahoo!、Google以及微軟等大企業,但昨日謎底揭曉,電子商務巨人eBay以26億美元宣布購併Skype。

  這項購併案可說是跌破專家眼鏡,因為語音通訊市場和線上拍賣市場看似沒有直接關連性。而且購併的金額也出乎意外的高,除了13億美元的現金和價值13億美元的股票之外,如果2008到2009年能達成預期業績目標,eBay將額外支付最高15億美元,因此這項交易有可能高達41億美元。以目前Skype的收益來說,估計一年也只有5,000萬歐元到8,000萬歐元左右。不過Skype會員增加的幅度十分驚人,半年前3,000萬的會員現在已經成長到5,400萬人了,其使用率、會員數和技術目前在業界處於領先地位,因此eBay不惜重金購併。

  從eBay目前的營運狀況來看,美國地區網路拍賣市場已經成熟,因此若是要追求企業營收成長,就必須要跨足其他事業,或是擴展相關事業。eBay過去幾年來陸續用收購的手段,跨足線上交易、網路分類廣告登錄、房地產租賃資訊登錄、以及購物比價等網路事業,因此這次的收購似乎也是順理成章--要讓eBay成為『電子商務』的最大入口網站。

  目前線上拍賣市場或是線上購物市場,買賣雙方主要是用Email當作通訊工具,eBay將來很可能會結合Skype,強化『點選通話』功能,讓買賣雙方能在線上及時互通文字或者語音訊息,可以有助於顧客服務以及產品介紹。Skype目前用戶有半數是歐洲居民,正好對主打美國市場的eBay推廣業務有正面的幫助。而光就Skype本身的獲利機制來看,雖然用戶之間互相通話免費,不過PC to Phone的SkypeOut以及Phone to PC的SkypeIn付費服務都已經啟用,此外還有語音信箱服務,未來預計還會加入視訊電話的功能,獲利模式已經慢慢建立起來了。語音通訊極有可能在未來成為網路通訊的主流,不難想像eBay為何會積極購併Skype。

  不過,部分分析師認為,和Skype目前的收益相比,這項購併案的收購價格恐怕過高。事實上,在上週四傳出eBay可能購併Skype的消息後,eBay股價不升反跌,因為投資人擔心高額收購會稀釋股權。短期來看,Skype的收益恐怕不會因為和eBay各項服務結合而有太大的成長,而eBay雖然可以在電子商務方面增加語音服務,但目前還看不出來對於本業的營收有任何實質的幫助。如果eBay想要增加線上交易買賣雙方的通訊方式,其實只需要用合作方式簽署授權協議即可,這樣成本較低,對兩家公司都有助益。

Kuro敗訴!會員也遭判刑

  P2P是科技進步之下的產物,可以讓使用者間交換數位檔案,也因此產生了許多關於侵權的爭議。國內外目前仍有許多軟體和音樂業者對P2P業者的訴訟案件正在進行中。而在國內,歷經了兩年又一個月的訴訟,IFPI和Kuro之間的官司於日前做出一審判決,由IFPI勝訴。包括飛行網(Kuro)的3名負責人以及一位會員都被判處有罪。

  這次Kuro敗訴,主要是在於法官認定Kuro明知P2P技術平台交換的音樂檔案有可能違法,但仍以廣告宣傳的方式,表示加入會員可以有聽不完的歌,吸引使用者加入會員,等於和使用者間有共同犯意。至於被判有罪的陳姓會員,則是因為下載的音樂超過900首,且大部分都是一張專輯中的兩、三首歌,已經超過著作權法中合理重製的範圍。

  國內外對於P2P是否違法一事仍然沒有定論,多次訴訟雙方均有勝敗,不過目前各國訴訟均屬民事官司,Kuro案卻是刑事判決,是全球首例。一般均認為,P2P技術是軟體科技工具,發展這項技術並不違法,IFPI也同意這項看法。問題的爭議點在於,使用者利用P2P技術交換的檔案,沒有辦法確定版權是否合法,P2P業者也缺乏管理的機制,加上P2P業者有從這項技術中獲利,同時影響了唱片業者的收入,因此才會訴訟不斷。

  IFPI表示,目前全球合法營運的音樂網站超過230個,被下載的歌曲次數也超過5億次,顯見音樂下載市場已經漸漸成熟,也很有可能是未來的主要音樂取得來源,這也表示音樂和新科技還是可以合作的。但是就使用的技術來看,P2P檔案分享技術目前仍然有版權控管的問題,這方面技術問題以及執行層面仍須P2P業者和音樂業者合作才能解決。P2P業者不可以用『僅提供平台,對於會員交換的檔案合法性不負法律責任』來推託。

  Kuro則表示,他們有誠意解決版權問題,因此兩年來和IFPI開了十次會議,希望能就音樂版權與費用方面達成合作共識,其間新聞局也曾出面會商。但一直到判決結果出爐前不久,IFPI才對外宣稱該組織只有代表唱片業者進行訴訟的權利,對於音樂授權卻沒有經過業者允許,因此沒辦法達成任何協議。如果該組織沒有授權的權力,那麼為何要花兩年時間和Kuro會談合作呢?Kuro因此質疑IFPI使用兩面手法,一方面營造對Kuro的善意,另一方面卻藉此拖延時間以利訴訟成立。

  就目前的法律層面來看,著作權法對於個人的重製行為,明定『重製、傳輸他人著作在五份以內、金額在三萬元以內者』是屬於合理使用範圍。因此對一般使用者來說,只要交換的檔案或是音樂在這個範圍內,都還是合理使用。不過,著作權人因檔案交換分享而損失其權益卻也是不爭的事實。為了因應新的技術和網路發展,適時的修法也是必要的。P2P業者如果想持續經營,也必須由技術層面和管理機制來解決侵權爭議。而唱片業者也必須體認到,不能只是守著舊的行銷模式,必須跟上時代潮流和技術廠商合作,發展新的合作模式,才能創造雙贏。

颶風肆虐,動搖美國經濟

  這次卡崔娜颶風(Katrina)對美國南部各州造成相當大的傷害,素有爵士之都美譽的紐奧良市也被迫棄城。除了直接的生命財產損失之外,紐奧良全城淹水的所造成的破壞恐怕需要耗費數個月的時間才能恢復。風災對經濟的影響跟衝擊已經逐漸浮現。

  就整體經濟來看,路易西安那州、密西西比州、阿拉巴馬州等受創地區佔美國國內生產毛額的3%左右。外資券商雷曼兄弟(Lehman Brothers)表示,除了需要重建的紐奧良之外,其他地區應該可以在三週之後恢復大部分的運作,若是三週之內這3%的GDP下降50%,那麼當季全美GDP成長將會減少1.4%。因此就整體經濟成長層面來看,短期是有影響,但衝擊可能會因為災區重建所產生的建設需求而抵銷。

  不過,那是僅就整體經濟成長率來看。由於受災地區地位特殊,是美國地區主要的農產品以及工業進出港口所在,佔美國航運量的三分之一左右,停止營運這麼長一段時間勢必造成很大影響。尤其紐奧良市是全美第一大港,同時也是主要的原油進口港以及精鍊廠所在,此地所精鍊的石油產品大約是全美總量的14%,因此勢必衝擊美國能源市場。目前國際原油價格迭創新高,各國都有通貨膨脹的壓力。美國聯邦準備理事會這一年來接連調升利率,以抑制通貨膨脹壓力的政策,可能會因此停止。對於好不容易有回溫的美國經濟來說,可說是一大打擊。

  對於企業來說,原物料和製成品進出口也受到影響。目前部分海運已經轉由鄰近的休士頓和紐澤西等港口進出,但能協助消化的量畢竟還是有限。況且這樣一來,原先的物流動線會大大的變更,造成物流成本的負擔。此外,目前預估保險業者可能會支付至少250億美元的理賠金,一般均認為這會讓全球保險費率調升,增加全球企業營運成本。

  天災難以預測,事前的防範和事後的緊急應變措施一樣重要。對於政府來說,攸關生命財產安全的基礎建設應該比造橋鋪路等經濟開發建設還要重要;對於企業來說,無論生產設備、物流管理、貨品儲存或是資料備份,都一定要在平日就有緊急應變方案,並且定時測試可行性,以便在緊急危難發生時能夠迅速反應,恢復正常營運。台灣也是颱風肆虐的地區,這次卡崔娜颶風的災害或許可以給我們一個警惕。

最可能成為全球知名領導品牌的中國企業

  中國企業在近幾年逐漸崛起,逐漸受到其他國家和企業重視。根據英國金融時報和麥肯錫公司對企業界人士所做的調查報告顯示,未來十年內,最可能成為全球知名領導品牌的中國企業是聯想電腦,其次是海爾集團和中國銀行。

  聯想在購併了IBM的個人電腦部門後,其全球知名度大幅提昇。由於可以沿用IBM的部分品牌商標例如桌上型電腦的ThinkCentre以及筆記型電腦的ThinkPad,因此可以預期聯想的品牌價值將在近幾年內水漲船高。明年度的Interbrand全球百大品牌中,可能有機會見到聯想電腦。

  至於海爾集團,其營業額和在中國的影響力是在聯想之上的,只是目前海爾集團的主要市場仍然是中國大陸,在海外並沒有推出自己品牌的產品,因此在全球品牌的實力仍然比不上聯想電腦。

  其他有機會成為領導品牌的企業中,中國海洋石油公司也被列入前十大,主要是因為前一陣子的購併案。雖然中國海洋石油意圖購併美國優尼科石油公司的案子,最後因為美國國會的杯葛而作罷,但也讓全球企業界注意到這家中國最大的海上石油及天然氣生產商。中國海洋石油擁有渤海灣、南中國海西部、南中國海東部和中國東海四個主要產油地區,而且在海外地區如澳洲等地也擁有石油資產。日前中海油公司也宣布,今年截至六月份為止,上半年公司淨利潤達到118.3億元人民幣,創下該公司歷史紀錄。也因此中海油公司未來發展情勢也被看好。

  十分有趣的是,品牌未來性的調查排名和目前知名度排名居然不一致。目前中國企業知名度調查排名中,第一名是中國銀行,其次是中國民航和青島啤酒。聯想電腦以及海爾家電反而分居第六名和第九名。

平息版權爭議,Google Print計畫暫停

  Google在去年10月份推出新的服務計畫Google Print,這項計畫是準備將圖書館的藏書內容掃瞄並經由文字辨識之後,把內容數位化,做成線上圖書全文檢索系統。這個計畫十分龐大且耗時,因此一直都只是在測試階段。不過日前Google宣布將在今年11月前暫停這項計畫,主要原因就是版權問題。

  原先Google計畫投資兩億美元,已經和史丹福大學、密西根大學、哈佛大學等圖書館以及紐約公共圖書館取得共識,預計在2015年前將館藏圖書全部數位化,讓全球各地讀者能夠在線上搜尋到圖書的內容。

  但這項計畫推出以來,一直受到質疑,因為各大學圖書館的館藏圖書,其版權仍然屬於原出版社和作者所有。圖書館的圖書借閱是有其限制的,通常同一本書不會有重複收藏,借閱時間也有限制,因此比較不會有侵犯版權問題,也不會影響太多讀者購買書籍的意願。既使有人借閱書籍後拷貝複印下來,也只是少數行為,對出版社和原作者權益影響不大。

  不過Google Print計畫發表後,對出版業界影響就十分深遠了。因為這可能造成相當比例的讀者轉而在線上閱讀,而不會花錢買書。美國出版社聯會就表示,『這項計畫是大規模地、系統性地侵犯版權』。雖然Google表示,書籍內容檢索功能將只是部分性的秀出你所檢索條件的相關內容前後數頁,而不會一次讓使用者可以下載整本書,且目前技術可以讓使用者無法直接列印,因此對出版業者跟作者影響不大。但大部分出版業者對此說法不以為然。他們認為,只要使用者多花時間,自然可以取得整本書的內容,而且使用者不難找到可以列印內容的方法。再者,有相當比例的讀者是對某本書其中一章或者一個觀念有興趣才買書的,Google Print計畫將會把這些讀者購書的可能性降到最低。

  為平息這些爭議,Google宣佈暫停計畫到十一月,希望出版社和作者在這段期間內知會網站那些書籍不希望被掃瞄,這樣Google可以將這些書籍剔除,不納入線上圖書館中。但出版業界普遍認為,這種作法等於將保護版權的責任轉移到版權所有者和著作權人的身上,根本不符合著作權法規定和精神,並不是解決問題的積極作法。

  其實亞馬遜(Amazon)就已經有將部分書籍的前幾頁內容數位化,好讓讀者能夠先睹為快,決定要不要買書。為了這幾頁的內容,亞馬遜也花了不少時間和出版業者以及作者溝通。相比之下,Google不主動和版權所有者聯絡,而要求版權所有者告知哪些書籍不希望上線,就顯得過於強勢。

  如果光就書籍和知識搜尋來說,Google Print計畫確實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方便性。Google Print產品經理史密斯表示,有些書根本已經無法在市面上取得,或者讀者不知道相關內容應該找什麼書,因此該計畫可以對知識傳播帶來正面的影響。出版業者則認為,即使該計畫有助於知識傳播,但對於原著作權人的版權也應予以尊重,如果因此讓著作權人沒有辦法如預期的獲得應有的報酬,恐怕將會影響創作的意願,也非讀者之福。

星期二, 8月 23, 2005

網路新勢力--知識搜尋崛起

網路的發達,造就了Google和Yahoo!等搜尋網站的崛起,也讓一般人越來越依賴網路搜尋資訊。只要上搜尋網站,輸入你想找的東西,馬上就會有成千上百條項目供你查詢,這也使得資訊越來越流通以及透明化。不過,搜尋引擎提供的查詢結果,往往十分龐大複雜,有時候看了上百筆網頁仍然找不到自己想要的答案;網路百科全書雖然也是另一項選擇,不過內容仍以名詞解釋為主,一些生活常識、法律或者比較特殊的問題就不容易找到想要的解答了。因此,如何將『資訊』轉化為『知識』,將會是網路服務下一個關鍵應用。

目前台灣地區有提供中文知識搜尋服務的,就是Yahoo!奇摩去年12月推出的『Yahoo!奇摩知識+』。內容主要的來源是網友自動自發的提問與回答,等於是提供知識的交流園地。知識的內容包羅萬象,舉凡電腦網路、生活資訊、休閒嗜好、商業金融、法律顧問等等。所有網友都可以在這裡搜尋問題,如果找不到自己要的知識,還可以自行發問。

既然是網友自動自發的提供知識,那麼就要有相關管理規範,來避免隨便發問的人,以及胡亂回答的答案。因此Yahoo!奇摩知識+只能由會員發問以及回答,並且加上『點數』、『等級』等機制,要發問的會員是有限制發問次數的,而且發問要扣點數;回答問題則是可以取得點數,但是必須由發問者看過回答後依照自己覺得答案的有用與否來給予點數;累積點數之後可以提昇自己的等級,可以發問更多問題,或者在Yahoo!奇摩中取得更多的服務功能,甚至有機會成為『知識名人』,網站將會給你個人的專屬介紹,如此可以提高個人知名度。這樣的機制會讓發問跟回答的人認真的參與,而不會像一般留言版一樣隨便留下無用的訊息。

依Yahoo!奇摩公佈的數據顯示,到七月底為止問答資料已經突破160萬筆,短短八個月增加的資料量十分驚人。根據創市際市場顧問研究在今年五月份所進行的搜尋引擎調查顯示,Yahoo!奇摩知識已經快速攀升到台灣地區搜尋引擎流量的第二名,首度超越Google台灣。顯見有較高回應精確度的知識搜尋已經快速的被網友所接受。此外,中國入口網站也紛紛推出知識搜尋服務,如去年11月,新浪網就推出了自有的知識搜尋服務『愛問』,而上個月中國百度則是推出了『知道』這項新的知識服務網站。

知識搜尋服務的內容資訊是不是真的都能成為『知識』猶未可知,但對想要找到問題解答的人來說,這也是一個方便而且更省力的方法,免除了在搜尋引擎茫茫網海中一頁頁找尋的困擾。相對於搜尋引擎,知識搜尋有點『社群網站』的味道,能夠創造使用者的黏度,成為使用習慣。而搜尋結果是在知識搜尋網站中,並不會像傳統搜尋引擎一樣把結果導向其他網頁去。因此對業者來說,流量增加是可以預期的現象,要創造收益模式會更容易。雖然目前Yahoo!知識搜尋服務僅有韓國、日本、台灣有做,但可以預期的是,未來這項服務將遍及全球,成為網路服務的明日之星。

Interbrand 2005年全球百大品牌排行出爐

  Interbrand與Business Week於 7月27日正式發表2005年全球品牌價值排行(Best Global Brands 2005)。這項全球品牌價值年度排行已經是第五年了,每年都受到媒體以及企業的高度重視。經營生意不容易,但是經營品牌卻更不容易,如何能在全球消費者心目中留下深刻印象,已經成為國際企業十分重視的課題。

  今年的排行仍然由可口可樂(Coca-Cola)蟬聯冠軍,其品牌價值為675億美元;其次是微軟Microsoft(599億美元)以及IBM(534億美元)。在前十大品牌中,美國品牌就佔了八項,非美國品牌只有芬蘭的諾基亞(Nokia,第六名)和日本的豐田汽車(Toyota,第九名)進入前十大。事實上在百大排行榜中美國品牌就佔了53%,而亞洲的品牌只有日本跟南韓榜上有名,合計佔了10%。

  品牌價值整體來說是有所成長的,排名居末的第100大品牌海尼根(Heineken)也有23.5億美元的價值,而前三十大品牌都有超過百億美元的身價。和去年相較,有些品牌的價值有相當的進步,如eBay(+21%)、HSBC(+20%)、Samsung(+19%)、Apple(+16%)等等,當然也有價值大幅縮水的品牌如Sony(-16%)。根據Business Week的分析,認為品牌價值的成長和該企業的行銷策略有相當的關係。

  部分企業已經體認到,傳統廣告的效果已經不如以往,因此如可口可樂和麥當勞等公司已經開始逐年削減傳統廣告的預算。過去四年內,麥當勞就將電視廣告的預算由年度行銷預算的80%逐年減少到今年的50%,而減少的經費大部分都移到網路廣告去了。

  這些品牌價值大幅成長的企業都有個共通的特點,就是全球都用統一的品牌。以往為了打入新的區域市場,企業會使用不同的品牌,例如全美市佔率最高的洗衣粉品牌Tide,到了歐洲就改名字叫Ariel。不過現在資訊發達,網路上可以輕易找到全球的資訊,因此單一品牌的好處逐漸浮現,那就是擁有更高的辨識度以及全球統一的行銷策略。

  廣告的重點也從以往的產品介紹逐漸轉向品牌形象的強化,而且置入式行銷和活動贊助也越來越受到重視。例如Toyota就花了1600萬美元,贊助NBC的實境節目The Contender(台灣由AXN播映,節目中文名稱為『鐵拳新人王』),節目內容是實際記錄16位拳擊手的真實生活,共同競爭爭取最後的榮耀--賭城凱薩宮的冠軍賽以及冠軍獎品一百萬美元和一台Toyota Truck。當然節目中免不了一直提到Toyota的品牌,無形之中就加強了觀眾對豐田汽車的印象。

  網路事業的崛起也在這次的排名中得窺一二,例如首次入榜便站上第三十八名的Google(品牌價值約85億美元)、品牌價值大幅提昇的eBay(第55名,約57億美元)和Yahoo!(第58名,約53億美元)。由於網路事業的特性,網路服務商不需要做產品特性的廣告,只需要強化自己品牌,而且由於這些網路服務商在各自的領域中已經取得龍頭地位,可以輕易的在自己的網站為自己的品牌發聲,因此其品牌知名度和價值得以快速攀升。

Adidas併購Reebok,挑戰Nike龍頭地位

  你可以立刻想到幾個運動用品品牌的名稱呢?相信大部分的人都立即想到Nike或者Adidas,其次大概就是Reebok、Puma或者New Balance了吧。近年來耐吉(Nike)在全球運動市場上一直處於領先地位,雖然他的運動用品單價普遍來說是比較高的,不過因為品質、口碑跟行銷策略奏效,因此他的龍頭地位穩如泰山。日前全球第二大廠阿迪達斯(Adidas)宣布將以38億美元的代價併購美國第二大廠大廠銳步(Reebok),為運動用品市場投下震撼彈。

  現代人越來越注重休閒運動,既使全球景氣不佳,運動用品的全球市場仍然逐年在成長。其中影響最大的是運動鞋的市場。目前全球運動用品市場每年有330億美元的規模,而北美洲的市場就佔了全球總值的一半,這也正是Adidas購併Reebok的主要原因之一。Reebok目前在北美運動鞋市場排名第二,大約有12.2%的市場佔有率,如果加上Adidas自己的8.9%,那麼在北美市場就有20%以上的市佔率了。而根據USA Today的統計,以今年全球運動鞋市場佔有率來計算,併購後的Adidas和Reebok總市佔率將達到25%,直追Nike的33%。

  Adidas並非第一次購併其他運動用品商,1997年的時候就以13億美元買下法國冬季運動用品商Salomon,因此到今年為止阿迪達斯的集團名稱依然是Adidas-Salomon。不過併購Salomon並沒有擴展Adidas的市佔率,反而造成營運負擔。今年五月Adidas毅然決定以5.9億美元的低價將Salomon賣給芬蘭的Amer。

  經過上次併購失敗的教訓,Adidas體認到,與其涉足自己不熟悉的冬季運動用品,不如擴大自己擅長的運動鞋領域。因此這次併購Reebok,就是要將戰線集中。Adidas在海外市場較強,尤其專精足球領域;而Reebok在美國的優勢較明顯,專精籃球鞋和休閒鞋領域,且擁有NBA及NFL等職業運動聯盟獨家的球衣供應權。因此兩家公司可以有互補作用,產品定位也差不多,整合資源會比較容易。

  運動用品市場十分重要的行銷手段,就是產品代言人和比賽活動贊助。目前Nike是最重視運動代言人的,他們擁有大部分領域的最頂尖選手,如籃球的麥克喬丹,高爾夫球的老虎伍茲以及足球的羅納多等;Adidas則有足球的席丹、貝克漢以及籃球的賈奈特等球星代言,Reebok則有艾佛森和姚明。特別的是,Reebok的代言人也包含了50 cent、Jay-Z等歌手,他們的行銷策略也涵蓋了流行市場,因此Reebok休閒鞋領域佔有優勢。Adidas行銷策略則是十分重視活動贊助,例如上屆日韓世界盃足球賽就是由Adidas贊助,成功的在該年攻下日本的市場。而Adidas也在不久前成功的爭取到了2008年北京奧運的贊助權,如果能結合Reebok簽下的姚明來做整合行銷,預計對中國市場的推廣將有很大的助力,極有可能撼動Nike的霸主地位。

韓國廠商異軍突起,泛泰進軍大陸

  全球手機市場競爭十分激烈,許多手機大廠因為虧損始終無法改善,而紛紛退出手機市場,例如將手機事業賣給中國TCL的阿爾卡特,以及前一陣子將手機部門賣給台灣明碁BenQ的西門子。在這種情況之下,韓國手機廠商反倒異軍突起,全球市場佔有率開始慢慢提升。

  韓國手機大廠泛泰(Pantech)或許一般人比較陌生,國內有流通販賣的手機型號也不算多,不過自從今年五月份泛泰收購韓國最大行動通訊商SK電信旗下的手機部門SK電子後,便一躍而成為韓國的第二大手機廠商,僅次於三星電子。去年泛泰在全球的手機銷售量達到2000萬支,當然大部分的銷售量還是在自家韓國所創造(約700萬支)。

  為了持續擴大全球市場,泛泰也積極佈局中國大陸市場。中國地廣人多,而且經濟仍然持續在成長,目前手機用戶已經突破3億,是全球最大的行動電話市場。今年四月時泛泰已經先和大顯合資取得中國第一批頒發的GSM手機牌照,同時也藉此擁有大顯原本就有的CDMA手機執牌照。五月份收購SK電子之後也取得了SK電子在大陸的生產工廠。近日泛泰便正式宣佈在中國大陸推出五款新型的GSM手機。

  根據第一財經日報的報導,泛泰預估今年手機的全球銷售量可以達到3000萬支,而兩到三年內預計要拿下中國5%的手機市場。藉由中國市場的成長以及銷售規模,期望在後年(2007年)能進入全球手機前五大廠。

  泛泰在中國大陸的發展才剛剛起步,他們預期的目標是否能順利達成目前還看不出來,不過積極佈局的態度卻是十分明顯而堅定。和手機市場已經成熟的歐美各國相比,中國手機普及率目前還不到30%,可以說還有相當多的發展和成長空間。各大手機廠商無不摩拳擦掌,想在這塊全球最大市場佔有一席之地。隨著韓國廠商加入大陸市場,這場手機大戰是越演越激烈了。

星期四, 8月 04, 2005

品牌經營有成,韓國三星抬頭

  十年前,如果提到韓國貨,一般人都有『便宜次級品』的印象。不過這幾年韓國生產製造的貨品品質跟設計已經有長足的進步,在全球市場佔有率節節升高,其影響力也越來越大。在日前Interbrand公布的全球百大品牌排行榜中可略見端倪。

  2005年度的全球百大品牌(Best Global Brands 2005)中,現代汽車(Hyundai)跟樂金家電(LG)都是首次入圍,三星(Samsung)品牌價值則是大幅成長19%,達到將近150億美元,站上全球第20大品牌的位置。Business Week特別提出,這幾年或許沒有其他品牌在發掘品牌潛力的努力上能夠超越三星。

  三星可以說是以代工起家,早期的產品有很多是幫其他品牌代工製造。自有品牌產品雖然一直都有生產,但是並沒有特別的行銷策略;直到最近幾年才開始強力主打自家產品。2001年,他們注意到了很好的契機,那就是新一代消費性電子產品的抬頭。三星北美地區消費性電子產品行銷負責人Peter Weedfald表示,『我們希望做到讓消費者每週七天、每天24小時都能看到我們的商標』。因此他們決定強力主打手機以及數位電視兩項產品。手機是一般人片刻不離身的電子產品,甚至被年輕人當作流行的象徵;而電視機則是通常會放在家中客廳中央,是全家最顯眼的電器用品。三星認為這兩種產品只要品質跟口碑作起來,必然可以把品牌深植到消費者心裡。

  除此之外,三星也注意到廣告行銷策略的重要性,開始加入贊助電影的行列。目前正在上映的The Fantastic Four(驚奇四超人)就是由三星所贊助,他們可以藉此取得使用該電影影像作為廣告內容的權利,也可以加深觀眾對三星品牌的印象。廣告時段跟預算也很重要,因此在北美地區三星的電視廣告播放只有集中在六個月左右。因為他們認為廣告要打在銷售高峰期效果才會更好,其餘月份預算就少了非常多,這樣同時也兼顧了成本。

  有好的行銷也必須要有好的產品才能維持住消費者的口碑,因此產品設計十分重要,從蘋果電腦的iPOD就可以看出端倪。三星在近年來大量增加產品設計的人才,五年內增加了三倍到達400人之多。『簡單易用』與『一致性』是三星的設計理念,其中最特別的,就是三星堅持他們的所有產品啟動時所發出的聲音全都一樣,甚至連電視廣告都會用到同樣的這個聲音。負責三星全球行銷策略的Gregory Lee說,『我們想要讓三星的所有產品,都能讓消費者聽到一樣的聲音、看到一致的外觀以及有同樣的感覺。』這種產品一致性的感覺,正是建立消費者品牌聯想的重要策略。

  這些策略現在證實是成功的,在過去五年以來,三星的品牌價值成長了186%,在去年排行也首度超越日本的新力Sony,成為目前全球消費性電子產品品牌的龍頭。今年品牌價值更是大幅領先其他消費性電子產品商,如第二名的Sony(107億美元),第三名的任天堂(約65億美元)以及第四名的飛利普(約59億美元)。

  三星的成功經驗,值得我們學習。在全球製造業邁向微利化的時代,只有創造品牌價值,爭取消費者的認同,才能掌握市場,創造更大的獲利。

WorldCom財務弊案審判終結

  已經倒閉的世界通訊公司(WorldCom)曾經風光一時,在北美地區長途電話市場擁有相當的影響力。不過2002年該公司爆出財務詐欺的醜聞,導致該公司破產,總裁兼執行長伯納.艾柏斯(Bernard Ebbers)也因此遭到起訴。日前聯邦法院結案宣判,判處他25年的有期徒刑,可說是美國司法史上對於企業主經營違法行為最為嚴厲的判決。

  艾伯斯是在1983年和友人合資成立一家小電信服務公司叫做LDDS,在經過十幾年的努力之後,1995年,該公司擁有足夠實力,購併了其他六十家獨立經營的小電信公司,並改組為世界通訊公司(WorldCom)。1996年,世界通訊公司又以120億美元的代價購併MFS通訊公司,之後就成為美國第二大通訊公司,雄踞北美長途電話市場。在該公司股價最高點(64.5美元)的1999年間,艾伯斯也曾名列富比世全球富豪排行榜的第174名,當時他身價14億美元。

  不過隨著網際網路在2000年以後的躍進式成長,改變了人們的通訊習慣,Email、及時通訊軟體、網路電話等等新技術逐漸侵蝕了長途電話的市場需求,嚴重影響了世界通訊公司的獲利,也讓該公司股價逐年下跌。由於當年併購案的資金是艾伯斯以公司股票做質押借款得來的,股價下跌意味著擔保品價值下跌,銀行也跟著發出融資追繳令,於是艾伯斯命令下屬做假帳,隱瞞虧損,虛報營收,以拉抬股價。

  不過這瞞天過海的伎倆無法維持太久,2001年世界通訊就遭到部分股東控告詐欺,雖然最後因為證據不足而不了了之,但還是引起了相關單位的注意。2002年6月就遭到證管會揭發其財務作假金額高達110億美元,世界通訊因此宣告破產,投資大眾損失慘重,兩萬名員工也因此失業。

  這次的判決雖嚴厲但不意外。在全球不景氣的時候爆發了多次的企業醜聞,幾乎都和隱瞞虧損、哄抬股價有關,這些不法行為雖然一時撐起了公司的股價,但最後還是傷害到投資大眾和公司員工,企業往往也無法存續。因此聯邦法院重判艾伯斯除了懲罰他的不法行為之外,也是藉此告知其他企業不要以身試法。

  企業的經營並不容易,有的時候確實會有獲利危機,但選擇用隱匿不實的手段想要撐過危機是毫不可取的。在資訊取得容易的現在,抱持著誠實、正直、資訊透明化的理念,才是企業永續經營的唯一真理。

星期三, 7月 27, 2005

會說話,並不代表會溝通

  很多人都以為,講話就是溝通,你一定曾經聽到身邊的人抱怨:『我說什麼某某人都聽不進去,他真難溝通!』殊不知說這句話的人,可能已經犯了典型的溝通不良的毛病。

  真正有效的溝通,並不是由說的人來決定的,而是由聽的人來決定。只有聽的人能夠理解並且接受你的說法,而且給予正面的回應,才是有效溝通。根據美國ECLA研究,93%的人是用眼睛在聆聽,真正講話的內容只佔了7%,這也就是說,其實說話的人的態度、眼神、肢體語言、語氣等等,才是溝通的真正重點。

  受到傳統教育方式的影響,華人普遍對於溝通有錯誤的觀念。從小就習慣於接受父母、師長的指令,因此往往把『命令』當成溝通的主要方式。到了叛逆期之後,就會發展自己的邏輯想要辯駁或者對抗權威。也因此『據理強行』、『官大學問大』、『強辯』是華人社會普遍存在的現象,也是主要的溝通障礙。

  一、據理強行:這是在雙方談話能力有落差的時候容易發生的現象。很多人以為,只要說話的人有道理,那麼聽的人就得接受,除非聽的人能說出更好的道理。這是錯誤溝通的第一步。要知道,當說話的人想要『以理服人』的時候,往往會把溝通的重點放在說話內容上,而忽略了溝通的第一個重點--態度。沒有人喜歡聽盛氣凌人的對話,那只是把個人的想法強要他人接受罷了。比起『理直氣壯』,『理直氣和』的態度更能讓對方接受你的意見。

  二、官大學問大:在雙方談話地位有落差的時候容易發生這種現象。這是把『命令』、『演講』當成溝通的典型溝通障礙,在僵化的組織最容易出現這種問題,這也是無效會議最常出現的毛病。這種溝通方式就忽略了溝通的第二個重點--傾聽。要知道,溝通是雙向的對話,而不是單方面的發表意見。人總是喜歡跟會聽自己說話的人溝通,當你聽到對方的說話,點個頭表示接受,對方就知道剛剛的談話你有聽進去了,也暗示了對方可以繼續對話,這樣可以形成良性的循環。

  三、強辯:當對話雙方談話能力、地位都差不多的時候,容易發生這種現象。對於任何事物,大部分的人都有自己的既定想法或者立場,如果雙方談話都不願意讓步,只是一味的辯駁對方的說法,想要對方全盤接受自己的想法,就會發生衝突。這種溝通方式就忽略了溝通的第三個重點--同理心。人性總是反射性的想要保護自己,如果對方想要駁倒你的說法,那你自然也就不會想要讓步。所以如果雙方能夠減少針鋒相對的言詞,同時發揮同理心,對對方的立場或想法表達理解和接受,那麼談話就會有交集,也比較能接受對方的說法,進而形成良性的互動,慢慢地就會談出共識來。

惠普進行組織再造,宣布將大幅裁員

  全球資訊大廠惠普科技(HP)週二宣布重大的組織改造計畫,為了改善成本結構以及精簡組織架構,將在未來一年半之內裁減一萬四千五百名員工,也就是大約目前員工的一成左右。同時也將裁撤企業系統事業群(CSG),希望能從2007年會計年度開始每年能節省19億美元的支出。

  惠普新任執行長赫德(Mark Hurd),原先就有『成本大師』的稱號。上任不過三個多月,立刻實踐當初就任時的承諾:大幅改善成本結構。由於數年前併購康柏之後發生整合困難、架構重疊以及資源浪費等問題,一直無法有效改善,進而影響企業獲利,因此這次的組織再造計畫,將會大幅精簡人力。計畫中將裁撤整個企業系統事業群,將這部分的業務併入其他事業部當中,而資訊、財務、人力資源等屬於支援單位的部門也將優先裁員,其他主要事業部如電腦伺服器、軟體、影像列印部門等裁員幅度較小。至於銷售部門以及研發部門則幾乎不會有影響。此外,針對美國本土員工,惠普也提出了優退方案,同時也將會縮減部分員工福利以及退休醫療照顧的福利等等。

  赫德表示,惠普需要降低成本,向戴爾(Dell)等其它科技公司看齊。戴爾是全球第一大個人電腦廠商,亦是惠普的主要對手。一般均認為戴爾是資訊產業重要的成本標竿,戴爾人力十分精簡,由於採類似直銷的模式,訂單多由電話或者網路下單,也沒有店面成本,因此平均員工貢獻度相當的高,去年戴爾平均每位員工創造的獲利是55,130美元。而惠普去年每位員工平均創造的獲利是23,160美元,相形之下顯得還有更多的成本縮減空間。

  企業在成長高峰期之後難免碰到瓶頸,在營收無法有效提升的情況下,要提高企業獲利率,那麼進行縮減成本的組織再造是必然的結果。不過裁員雖然可以達到帳面上成本支出的降低,但也意味著人力將會更加吃緊,員工的負擔可能因此增加。而真正影響更大的往往是士氣。因此組織精簡的時候,要特別留意留下該留的人,並且要做好員工的心理建設,在宣布裁員之後,要在短時間內讓員工理解裁員的必要性以及企業未來發展策略,避免本來不想裁的人反而自行離職,反倒造成人才流失。

  惠普此次組織再造,將核心的研發及銷售部門完整留下,主要裁減的是內勤部門,因此其核心競爭力不會受到太大影響。惠普很清楚的界定裁員範圍,可以預期的是應該不會發生人才大量流失的情況。不過以惠普目前的組織獲利情況來看,服務部門的績效很差,人數佔了總員工數的45%但是獲利僅佔了兩成左右,部分分析師認為這次的人事精簡也應該擴大到服務部門才對。惠普的組織再造是否成功,是不是能達到預期的節省支出的效果,是不是能掌握核心管理階層的去留,在在考驗著新任執行長赫德的管理能力。

航權開放,三大快遞業者逐鹿中原

  美商聯邦快遞(FedEx)日前宣布,將斥資1.5億美元(約新台幣48億元),在廣州白雲機場興建亞太地區規模最大的航空貨物轉運中心,預定2008年底投入營運,將創造1,200個工作機會,並可以在一小時內處理2.4萬件郵包。屆時廣州將取代菲律賓蘇比克灣機場的地位,成為聯邦快遞亞太地區的轉運中心。

  由於大陸地區加工製造業以及消費市場的顯著成長,帶動了整個貨運及物流產業,亞洲地區已經成為全球成長最快的區域性航空貨運市場,聯邦快遞預估在2023年之前,亞洲市場都將維持在8.5%的年成長率。這樣的成長率,也使得國際快遞業者競相投資擴建亞太地區的轉運中心。

  原本由於大陸官方基於保護自家航空公司的理由,對於國外航權有所保留,因此國際快遞以及貨運業者亞太地區轉運中心多半設在菲律賓。航空班次的不足也造成大陸國際航空貨運一直有『等機』的困擾。不過自去年七月簽訂新的航空協定後,國際快遞業者開始摩拳擦掌,前進大陸航空貨運市場。

  德商DHL率先在去年第三季,買下華民航空(Air HongKong)的部分股權,在香港啟德機場建立中亞區樞紐轉運中心。美商優比速(UPS)去年底也宣布將在2007年在上海埔東機場興建轉運中心,同時斥資1億美元給大陸中外運公司並取得經營權,直接掌握上海等五大城市的國際快遞業務,從去年第三季到現在也招聘了1,700多位新員工,預計在今年底前可以掌握大陸23個主要城市的國際快遞業務。

  隨著三大國際快遞業者積極在大陸投資佈局,亞太地區的航運重心可能將漸漸移轉到大陸地區,菲律賓蘇比克灣的重要性也將日益降低。台灣在FedEx和UPS的全球戰略位置中定位較為模糊,雖然地理位置佳、貨運量大、航班也多,而且今年底中正國際機場預計將啟用航空貨運園區,這些都是有利的因素。但由於無法對大陸直航的問題,也影響了國際快遞業者決定轉運中心地點的決策。

  當然就現階段來看,大陸地區的亞太轉運中心正式營運後,由大陸出口至歐美的貨物航運成本將大幅降低,對在大陸設廠外銷歐美的業者來說是好事。不過台灣及大陸地區之間的航空物品卻仍然必須經由第三地轉運,對於兩岸經貿目前並沒有太大助益。

你的網路事業對象,是使用者還是消費者?

  任何商業事業的維持,都必須要以獲利為基礎。不過網路時代帶來了不一樣的思維,就是「基本服務免費」。以往商業服務行為,都是建立在付費的基礎上;買賣房子要收仲介費、打掃要收清潔費、拉個行李要收小費等等。但網路上的許多服務例如電子郵件、新聞、搜尋、照片分享等等卻是使用者完全沒出錢,廠商還是得提供服務。使用者付費觀念似乎在網路世界裡起不了太大作用。

  這些免費服務似乎有越演越烈的趨勢,今年Google擴大免費信箱Gmail服務,將信箱容量從原本的1G擴大到2G,再度引發其他各大網站跟進,例如Yahoo就把免費信箱再往上升級到1G。這樣的升級動作將會帶來相當大的硬體建置費用以及維護成本,那麼該從何處獲利呢?Google是打算由Gmail文字廣告中獲利,不過僅止於評估階段;而其他免費信箱的提供者則多半用加值服務來收取費用,例如更大的信箱、郵件掃毒服務等等付費加值服務。

  這樣的情況在各大入口網站尤其明顯。現在各大入口網站幾乎都有電子郵件、留言版、照片分享、討論區等等各式各樣的免費服務,這產生了一種「別家有做,我也得跟上」的競爭模式,即使某些服務仍然看不出獲利模式在哪裡。最明顯的例子,就是最近話題發燒的Blog。

  從Google併購Blogger.com之後,部落格就開始受到重視,現在各家業者莫不想辦法跟上,例如微軟便在最近推出了MSN Space這個部落格服務。不過十分有趣的一點是,雖然大部分網路業者都看好部落格的前景,但是目前卻也找不到有效獲利的方法,只能先跟上再說,等於是被迫討好網路使用者。

  免費服務的對象,只能稱為使用者,而不是消費者。網路使用者雖眾,但真正願意付費取得加值服務的人比例卻很少。以Skype網路電話為例,用戶之間通話是完全免費的,不管通話雙方所在國家是哪裡,也因此他們註冊會員已經超過3000萬人。而付費加值服務Skype Out用戶則已突破100萬人,也就是說,消費者和使用者的比率大約是1比30。

  傳統事業都是針對付費的消費者需求提供服務,不過網路事業卻往往優先將目標鎖定在使用者,這產生了很重要的一項原則,就是「盡可能吸引大量的使用者,並讓他們養成習慣,以創造消費者」。如此一來,雖然真正的消費者只佔使用者的一小部分,但只要人數達到一定規模,還是有機會能創造獲利。

星期三, 7月 06, 2005

撈過界?Yahoo!意圖進軍網路電話市場

  網路巨擘雅虎Yahoo!繼今年5月推出內含PC to PC網路電話服務(VoIP)的Yahoo! Messenger 7.0 Beta版之後,日前證實已併購網路電話服務商DialPad通訊公司,估計未來幾個月內有可能再推出更多型態的VoIP服務。一般認為此舉主要是為了和目前網路電話市佔率最高的Skype互別苗頭。

  所謂網路電話(VoIP, Voice over Internet Protocol),是把通話的訊息轉換為電腦資料封包,利用網際網路傳輸資料,然後再轉回可供人耳辨識的聲音訊息。目前有PC to PC、PC to Phone、Phone to Phone等型態。目前Yahoo! Messenger 7.0 beta內建的VoIP功能屬於PC to PC類型。如果Yahoo!想和Skype競爭,就必須至少要有PC to Phone技術,這次併購有這項技術的DialPad,就是為了取得關鍵技術。

  Yahoo!發言人Joanna Stevens表示,該公司將在短時間之內整合DialPad的技術,提供用戶更多的服務,不過並沒有說明細節,也沒有公布收購DialPad的金額。

  DialPad通訊公司成立於1999年,目前約有40名員工,該公司的VoIP服務可以撥打到全球200多個國家,費用僅需每分鐘1.7美分。目前DialPad擁有1400萬用戶,主要用戶都在美國地區。而競爭對手Skype則擁有4000萬用戶,用戶遍佈全球;台灣地區Skype註冊用戶則超過185萬,是Skype全球用戶數排名第二的地區。

  由於網路電話計價方式比傳統電話便宜許多,尤其長途電話和國際電話的價差更是明顯,這也侵蝕到電信業者的獲利。有人預測未來網路電話將有機會取代已有130年歷史的傳統電話。也因此擁有廣大用戶基礎的Yahoo!自然想跨足到通訊領域,希望能藉此拓展另一份商機。

無線新都的隱憂

  網路越來越貼近生活了,一般人不管是工作需要、課業需要還是純粹興趣,上網查資料、收發信件等已經變成日常生活的一部份。也因此這兩年無線網路成為一項時尚科技,新的筆記型電腦如果沒有內建無線網路功能根本賣不出去。麥當勞、星巴克等連鎖店也推出了無線上網服務,台北市、台中市、高雄市等三大都會區也信誓旦旦的要做到『無線新都』。不過隨著日前無線網路業者曜正科技爆發財務危機,不禁讓人擔心無線新都的未來。

  1999年成立的曜正科技,主要業務就是無線網路的建構,極盛時期全台有1800座的Hotspot,合作的對象包括麥當勞等連鎖店業者以及台中市政府。不過由於使用無線上網的人數不如預期,麥當勞在合約到期之後,決定不再續約。加上曜正科技財務狀況不好,不得已將相當多的Hotspot裁撤掉。

  無線網路固然擺脫了線路的限制,但是仍然必須面對無線電波傳輸的問題,那就是『距離』和『干擾』。還記得那個坐在田野中間輕鬆無線上網的廣告嗎?其實現階段現實生活中是沒辦法這樣的,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目前無線網路傳輸能力有限,既使在開闊空地,傳輸距離也不過只有兩百公尺,更何況高樓大廈林立的都市?加上現在無線傳輸的頻率還是很容易受到電器用品、廣播、無線電話等等的干擾,其實效果跟穩定性不如想像中那麼好。也因此無線熱點Hotspot必須夠多夠密集才能排除死角,這也表示必須投入大量資本做基礎建設。

  依照EMarketer所做的統計資料顯示,2004年底台灣寬頻家戶滲透率已經達到50.8%,居全球第三位。這表示大部分民眾在家中或是公司就可以寬頻上網,因此位於公共區域卻必須收費的無線網路服務,其實對一般民眾來說並沒有太大的吸引力。這也讓初期建設需要大量資金的無線網路業者回收困難。

  台北市政府目前無線新都的第二期工程預計八月份可以完成,到時候將會開始正式收費。目前在捷運站附近的第一期公用無線網路雖然還是免費,但上一季平均上網人數每天只有兩百五十人次,平均上網時間也只有四十八分鐘,並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無線網路城市固然是現代化和資訊化的指標,但是仍然必須考慮使用率和收支平衡的問題。市府和廠商應該投注更多的心力在宣導上,讓民眾多加利用,別讓無線新都變成只是口號。

信用卡資料遭竊,資訊安全亮紅燈

  日前萬事達卡國際公司(MasterCard International )對外表示,由於美國「信用卡系統清帳公司」電腦系統出現安全漏洞,可能導致超過四千萬張信用卡的卡主資料外洩,這可能是個人資料外洩最嚴重的一次案件。

  信用卡系統清帳公司主要業務是為各大發卡集團處理美國地區信用卡交易資料,每年處理的交易金額高達150億美元,客戶包括Visa、Master、美國運通以及Discovery等各大信用卡集團。這次可能遭竊的4,000萬筆資料,其中約2,200萬張屬於Visa卡,1,390萬張屬於Master卡。

  信用卡系統清帳公司表示,事件發生是因為公司電腦遭病毒感染,導致系統被偷偷開了後門,駭客因而可以竊取資料。目前該公司已經處理該系統漏洞問題並加強安全性。遭竊資料是持卡人姓名、卡號以及使用期限等信用卡資訊,個人的生日等資料並沒有外洩。如果有因為這次資料遺失而造成的盜刷,持卡人是可以不用負擔費用的。由於該公司僅處理美國地區的信用卡交易資料,其他國家的信用卡並不會受到影響。

  最近資訊安全頻頻亮紅燈,包括時代華納和花旗銀行等大公司都不能倖免。月初微軟的MSN南韓地區伺服器也遭到駭客入侵,導致使用者帳號密碼遭竊,為此微軟南韓分公司緊急關閉伺服器達10小時之久,以便處理安全性問題。由最近的資訊安全事件不難發現,這些都是十分重視資訊安全的大公司,但還是發生這樣的問題,為什麼呢?

  這些公司都有專門的資訊安全部門,也有架設防火牆、入侵偵測系統甚至於陷阱誘捕系統,從外部是很難入侵的,問題其實出在內部。由於內部員工的不小心或者不在意,導致電腦系統中毒,有些木馬型的病毒會從系統內部「開後門」,使防火牆等設備無用武之地。這就跟大門裝了七八道鎖、監視器以及保全系統,但是清潔工卻忘記關後門是一樣的道理。

  資訊安全的軟硬體設備固然重要,不過員工對於資訊安全的認知卻更重要。企業應該體認,資訊安全是全體員工都必須要有的共識,不是少數幾個資訊安全專家就可以保護周全的,所以應該加強員工的資訊安全觀念。如果沒有這種體認,資料外洩的情況仍然將不斷發生。

Hello Kitty 磁鐵蒐集風

  「先生,請問您要不要多買一些東西湊到77元?有送磁鐵喔。」最近到統一超商買東西的民眾,很有可能會聽到店員這樣跟你說。原來統一超商取得Hello Kitty凱蒂貓的授權,推出了Hello Kitty 31週年紀念磁鐵,只要購物滿77元,就可以獲得一個可愛的小包裝,裡面就會有一個代表不同年代的凱蒂貓磁鐵,以及購物折價券。

  提到Hello Kiity的行銷活動,就會讓人聯想到以前麥當勞的Hello Kitty玩偶活動,當時推出的凱蒂貓玩偶,造成了全台轟動,多少男女老少排隊,就是為了搶購凱蒂貓。而這次7-11的行銷活動,雖然不像當年麥當勞那時一樣轟動,造成大排長龍的情況,可是就行銷效果上來說卻也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力。

  首先,這次的凱蒂貓磁鐵有1974年到2004年共31種不同造型的磁鐵,外加所謂「隱藏版磁鐵」3款,所以一共有34種造型。多樣化的造型,讓凱蒂貓的愛好者有蒐集的慾望,忍不住想要更多的造型。而集滿一般造型31種的消費者,還可以上網登錄參加抽獎活動。

  其次,這些磁鐵是包在密封的包裝袋中贈送的,所以在拆封之前,消費者並不知道這次會取得哪一種磁鐵;這種手法就像美國「魔法風雲會」紙牌遊戲或者是日本「遊戲王」紙牌遊戲一樣,為了取得不一樣的組合,消費者就會繼續購買。想要取得全部34種造型,只買34次是絕對不夠的,可能消費者跑了10多家超商買個80次都還無法蒐集齊全。

  第三,這些磁鐵是贈送的,這點和麥當勞當年凱蒂貓玩偶活動是最大的不同點。以往國內廠商取得產品授權後,往往推出需要額外付費購買的商品,不過這次7-11打破以往的做法,採贈送方式。購物77元的條件其實對一般消費者來說是很容易達到的事,而且這些磁鐵是「贈送」的,消費者心態上會覺得十分划算,因為7-11原本就是販賣一般生活日用品的商店,因此取得磁鐵只不過是日常消費行為的「附加價值」。這樣將會造成一個效果:要購買生活日用品、便當或者雜誌的消費者,很容易就會捨棄其他超商而選擇7-11,因為消費的金額既然不會變,那何不順便拿到一個磁鐵呢?

  現在網路上已經出現很多「交換Hello Kitty磁鐵」的留言了,也有同好架起自己的社群網站或是留言版,讓大家公開徵求特定造型的凱蒂貓磁鐵。甚至在拍賣網站上也出現有人蒐集到全套34款磁鐵,要拿出來拍賣的(目前網路上拍賣的直接購買價大約都在新台幣 1,100元左右)。這股蒐集風潮已經如野火般的蔓延開來了,在活動結束之前,恐怕隨處都還可以聽到有人在說:「妳有沒有1983年那款的?我只缺那個耶!」

阿爾卡特退出手機市場

  知名電信設備業者法商阿爾卡特(Alcatel)日前宣佈,將出讓手中所有T&A公司(TCL & Alcatel Mobile Phone Limited)持股給大陸的TCL公司,此舉形同退出手機市場,引起業界一片譁然。

  去年九月,阿爾卡特出資4,500萬歐元(持股45%),與大陸的TCL公司(出資5,500萬歐元,持股55%)成立合資公司T&A,全力搶攻手機市場,意圖藉由大陸生產成本低廉的優勢,挽回阿爾卡特連年虧損的手機事業;當時成為全球手機業者關注的焦點。不過依照日前公佈的財務資料顯示,自去年公司成立到今年第一季以來,虧損了超過6億港元。而以目前業務狀況來預估,今年T&A虧損將持續擴大,無法達到損益平衡。因此兩家公司合資不到一年就決定拆夥。

  TCL總裁李東生上個月發表公開談話表示,在併購阿爾卡特手機業務之前,規劃和研究工作沒有做好,導致整合效應沒有發揮出來,基本上合資公司T&A處於一種「失控」的狀態。比如廣州、深圳等地銷售人員,TCL手機和阿爾卡特手機銷售各行其是,沒有達到資源整合的預期;而歐洲方面,阿爾卡特的人員與TCL公司之間亦難以融合,基於法國當地勞工協議,這些人員的人力費用成本極高。歐洲地區由於十分重視勞工權益,因此人員裁減是十分困難的課題,這也讓T&A難以藉由裁員來達到減低營運成本的目的。

  阿爾卡特這次的退出,將承擔不小的代價。依照TCL和阿爾卡特的協議,阿爾卡特出售手中所有持股將取得價值約6,300萬港元的TCL股票,也就是將承擔大約2.8億港元的資產縮水,不到一年的時間折價幅度高達81%。在雙方分手後,TCL將無法使用阿爾卡特的專利,因此阿爾卡特將支付給TCL通訊2000萬歐元(近2億港元)作為補償。此外,阿爾卡特也將分批接手原先T&A歐洲分公司SAS的360名員工。

  不過這項協議對雙方來說也未必是壞事。對阿爾卡特來說,可以藉此擺脫連年虧損的手機事業;對TCL來說,可以完全掌握T&A公司的營運,也可以繼續使用Alcatel的品牌來生產手機,同時擺脫歐洲分公司SAS薪資和營運成本問題。不過T&A公司未來是否能真的轉虧為盈,順利讓Alcatel手機品牌繼續在全球佔有一席之地,仍然是一項重大考驗。

力抗長角,Adobe購併Macromedia

  日前影像專業軟體大廠Adobe以大約三十四億美元的價格購併了他們長久以來的競爭對手Macromedia。這兩家公司都是十分知名的影像、網頁製作軟體的大廠,幾乎可以說,只要公司有製作網頁、美術編輯、甚至產品說明書的需求,就一定會使用其中一家公司的軟體。因此兩家公司的購併讓業界頗為驚訝,為什麼兩家產品線大部分重疊的軟體公司要合併?

  軟體業者和一般產業最大的不同點,就是在於產品性質。一般產業的購併,多半是追求更大的生產規模、更多的店面、更齊全的產品線等等,期望藉由整合來發揮一加一大於二的效果。不過軟體業者產品性質不同,幾乎沒有廠房、生產規模或者店面的問題,因此主要追求的是產品線以及技術整合。Macromedia在網頁設計、動畫、圖形製作、影片剪輯等等的技術和產品,Adobe幾乎都有,那麼兩家公司為什麼合併?最大的理由,就是為了對抗微軟。

  微軟的影像處理軟體PhotoDraw、網頁設計軟體Frontpage等產品,目前競爭力還是不及Adobe和Macromedia的軟體。因此他們主要擔心的是個別擁有的特殊技術--Adobe PDF移動式文件技術以及Macromedia的Flash互動式動畫技術被取代。微軟新一代的作業系統長角(Longhorn)預計在今年下半年到明年之間可以問世,其中就包含了新的移動式文件以及網頁互動式動畫技術。預料這新的技術也將會像是IE瀏覽器、Media Player影音播放器、Movie Maker 影片剪輯軟體一樣,直接內建在新版作業系統中,使用者無需額外付費取得。

  由以前的歷史來看,當微軟在新一代作業系統中附加某些新功能後,往往會造成業界大洗牌。例如windows 98作業系統中附加Internet Explorer瀏覽器之後,造成當年全球市佔率第一的網景(Netscape)瀏覽器沒落以至於被購併;Windows XP內建Windows Messenger即時通訊軟體之後,也直接打擊了ICQ的龍頭地位。面對可能的威脅,Adobe和Macromedia當然不會坐以待斃,因此兩家公司合併,無非是希望能結合在網路應用面的技術優勢,持續在市場上佔有領導地位。不過兩家公司合併,是否能及時整合現有技術,力抗微軟的進逼,還需要時間進一步觀察。

本田汽車靠黃豆賺外快

  日本第三大汽車製造商本田(Honda)近年來在國際市場上頗有斬獲,在美國及歐洲都有擴廠計劃。不過很少人知道本田也靠黃豆來賺錢,這聽起來似乎是天方夜譚,汽車製造業者跟黃豆有什麼關係呢?

  1980年代,本田開始在美國設廠生產汽車,是第一家在美國設廠生產的日本汽車業者。由於生產汽車所需的部分零件如儀表版、變速箱等還是必須由日本運到美國,因此就產生了一個問題:貨櫃由美國回日本的時候,空著還是要成本,那該怎麼辦?本田於是構想利用回程的時候托運進口貨品來當作副業。由於本田的第一座美國工廠坐落在俄亥俄州,而該州盛產黃豆,日本正好是美國黃豆的主要出口國之一,因此本田和日本黃豆供應商洽談合作事宜,開啟了本田的另外一項營運業務--運送黃豆。

  誰也沒預料到,這項業務規模竟然逐年擴大,成為重要的獲利來源;本田預計今年可銷售達100萬英斗的黃豆,而同時該公司有意願再度擴大黃豆出口市場,目前已經向澳洲、歐洲和泰國的進口商洽談。

  現在,本田已經從當初單純的回程運送黃豆,慢慢轉變為積極的介入黃豆市場了。在俄亥俄州和密西根州約有250名以上的農民是專職為本田種植黃豆,由於該地區土地非常適合黃豆栽種,所產黃豆蛋白質含量比其他產地的黃豆為多,因此深受日本消費者喜愛。有些黃豆是在車廠的土地上栽種,甚至連試車跑道中間的空地也派上用場。本田也為此設立了自有的黃豆加工廠。

  企業在產銷過程中偶爾會有閒置資源產生,造成成本增加,因此如何妥善規劃流程、減少閒置成本或者善加利用閒置資源是增加利潤的重點之一。本田汽車在自己的本業之外,利用已有的運輸閒置資源開創了新的商機,就是成功的範例。

老虎發威,耐吉得利

  美國高爾夫名將老虎伍茲(Tiger Woods)於週日贏得生平第四座名人賽冠軍,再度穿上象徵名人的綠夾克。第16洞那記扣人心弦的切桿可以說是伍茲勝利的重要關鍵,不過贊助商耐吉(Nike)才是這記漂亮入球的最大贏家。

  時間回到當時的第十六洞。伍茲用九號鐵桿攻果嶺,但是球卻停在果嶺的邊緣長草中,是個糟糕透了的位置。但是接下來伍茲一個切桿,小白球跳上果嶺中部,向右轉直直向洞口緩緩滾過去,然後球搖搖晃晃地停在洞口邊緣,鏡頭就這樣帶到小白球上面隱約可見的耐吉商標,時間彷彿暫停了兩秒,然後「咚!」的一聲小白球落入洞中,周圍馬上爆出如雷般的歡呼聲,因為觀眾們見證了名人賽史上難得一見的偉大入球。

  在伍茲漂亮贏得名人賽冠軍後,這記漂亮入球也不斷地在新聞媒體上重複播放,小白球在洞口搖搖晃晃的那戲劇性的兩秒鐘,正是耐吉最好的廣告宣傳。過去幾年來,耐吉支付了一億美元的天價給老虎伍茲做品牌代言人,請他穿上繡有耐吉商標的球衣、球帽,並且使用耐吉的球桿跟小白球,不過現在這一切都是值得的,這記入球未來將會成為運動集錦、經典入球必然播出的畫面之一,其廣告宣傳效果不言而喻。

  相較於純粹的產品廣告,品牌的宣傳往往是很難從實際銷售數字立即看出報酬率的,不過只要能成功建立起品牌知名度,那麼效益絕對會大於單純的產品廣告。耐吉多年以來已經成功建立了品牌知名度甚至於品牌忠誠度,這次的「絕妙好球」,可以說是更上一層樓,成功的在廣大觀眾心中留下了品牌聯想甚至於知覺品質(perceived quality)的效果;更妙的是,這是真實賽事中發生的事,其真實感是無與倫比的,加上體育新聞的免費重複宣傳,效果更加顯著。耐吉找伍茲當代言人的贊助計劃可以說是運動史上最為成功的範例之一,這無疑的是耐吉在伍茲身上砸下鉅資的最佳回報。

三大洲展開調查,股神成為質疑焦點

  過去四十年來,華倫‧巴菲特(Warren E. Buffett)經營柏克夏海瑟威公司(Berkshire Hathaway),使其成為世界上最大和最成功的保險公司之一。而他在股票市場上的卓越表現,也成為其他投資者的指標,甚至於讓他享有股神的稱號。不過根據美國紐約時報週一的報導,目前三大洲(美洲、歐洲、大洋洲)都有調查人員正在對柏克夏公司旗下的關係企業展開調查行動,澳洲的主管機關也要求澳洲的分公司最遲於美國時間3月29日(週二)對調查案做出回應。

  這些保險關係企業,主要是因為涉嫌從事操作性的金融交易而遭到調查,而有嫌疑的關係企業多由巴菲特信任的副手執掌,因此也讓巴菲特可能必須為其自身誠信辯護。不過根據紐約時報報導指出,目前調查人員仍不清楚巴菲特本人是否知悉這些交易,而柏克夏公司的高階主管是否涉入也仍然不明朗。一位調查人員形容柏克夏旗下的General Re 再保險公司是「風暴的中心」,目前美國證管會、司法部、英國及澳洲等調查單位都將調查重點指向General Re。

  這次針對保險業者的廣泛調查行動,已經對其他保險公司產生影響。例如美國國際集團(A.I.G.)的前執行長Maurice R. Greenberg 便於日前去職。目前調查人員也正在了解Greenberg過去幾年和General Re 的業務往來是否有涉及不法之處。

  巴菲特過去也曾經成功的處理過醜聞事件,例如90年代入主所羅門兄弟公司之後發生的公司非法交易事件。而這次的事件牽涉更廣,雖然調查是針對General Re再保險公司以及保險相關企業,對於柏克夏公司來說,其實主要獲利來源是持有例如可口可樂、華盛頓郵報、吉列等績優企業公司股票,因此對於公司獲利來說應不至於造成太大影響。不過類似的醜聞事件傷害最大的將是企業以及企業主的誠信問題,也可能動搖投資人的信心。巴菲特要如何度過這次難關,將是各方矚目的焦點。

供需失衡?全球鐵礦價格大漲

  過去30年間,鋼鐵的價格一直慢慢在上漲,報章雜誌多半偏向於報導鋼材的盤價漲了多少,鎳、焦炭、廢鋼等煉鋼相關的原料及成本又發生了怎麼樣的波動;而消費者大概只會注意某某竊盜集團偷拔人家的鐵門、偷走路上的水溝蓋拿去當廢鐵賣等等之類的社會新聞。關於鋼鐵業當中最重要的原物料--鐵礦石的相關訊息,相形之下就沒有受到多大注意。

  但是今年2月22日,日本新日鐵公司跟巴西淡水河谷公司(CVRD)達成協議,今年度鐵礦石合約價格將由原來的到岸價格每公噸32.27美元上漲到55.34美元,也就是漲幅71.5%!這個結果大大超出原先市場預期的20%-30%的幅度。隨後大陸寶鋼、韓國浦項鋼鐵也都簽訂了同樣的合約價格。

  鋼鐵是十分重要的原物料,舉凡製造業、零件生產業、建築業、電機電子業者都會受到鋼鐵原料的價格而影響其生產成本。目前全球鋼鐵原物料主要供應來源集中在巴西、澳洲兩個國家,因此這次漲價不禁讓人擔心,是不是會像油價漲價那樣造成全球性的影響,或是受制於這些原物料生產國?對於國內相關業者來說,更擔心的是,這樣的漲價將會持續下去嗎?

  和油價不一樣的是,鐵礦的國際合約通常一年一次,因此不會因為短期的供需失衡而產生巨幅變動。觀察全球市場目前的供需狀況,由於中國大陸這幾年的快速建設,引爆了鋼鐵需求的大幅成長,雖然中國大陸本身也是鐵礦生產國之一,但是供不應求,使得進口需求大增,對其他國家產生了嚴重的排擠效應,尤其是缺乏鐵礦、仰賴進口鋼鐵原物料的製造大國日本。為了取得足夠的鐵礦,因此以新日鐵為首的日本鋼鐵聯盟才會以高價來和生產國簽約。

  由於鐵礦大幅帳價,現在全球主要鐵礦商都加速增產,例如CVRD計劃在2008年之前增產一億公噸;BHP預計4年內增產7,000萬公噸等等。依照全球主要鐵礦生產國的增產計劃來計算,到2008年全球鐵礦產能將達到2.9億公噸,屆時將發生供給過剩的情況,價格可望因此回穩。短期之內,確實生產成本將會增加,影響競爭力。但長期來看,漲價趨勢將會隨著供需平衡而減緩,業者無需過度恐慌。廠商也可以利用中國大陸短期內需龐大、產能不足的機會,爭取出口的商機。

Skype用戶急速成長,威脅傳統電信市場

  「免費是好事,大大的好事,我們認為不可以跟一般使用者收取電話費用。」這是Skype公司創辦人兼CEO詹斯壯(Niklas Zennstrom)日前在德國漢諾威電腦展CeBIT上的談話。這句話也宣示了Skype仍然不打算對他們的用戶互相通話服務收取任何費用。

  截至目前為止,Skype用戶已達2900萬人,每天增加的會員有15.5萬人,而到3月14日為止,Skype在全球的通話量累計已經達到60億分鐘。3月15日,Skype也發表新聞稿宣佈,該公司的付費網路電話服務SkypeOut用戶已經達到100萬個。

  「電信基礎設施一直被當作是電信公司的資產,但現在他變成一項負債」詹斯壯這樣表示。他認為Skype目前以及未來的服務策略,將會讓那些想要從傳統電話費中賺錢的電信廠商虧掉老本。當然他的這番談話等於把全球的各大電信業者都牽扯進來了。

  儘管用戶互相通話免費,但是詹斯壯有信心他們可以把這項服務從單純的「有趣的新科技」轉變為「有價值的商業服務」,從他們的SkypeOut付費用戶在正式推出後九個月內破百萬來看,他們的獲利模式已經漸漸浮現。除了電腦撥打到電話的SkypeOut之外,Skype還持續在開發其他有獲利潛力的服務例如語音電子郵件、通話轉接服務等等。這次展覽中西門子(Siemens)、摩托羅拉(Motorola)等廠商也展示數款有線和無線Skype電話。

  可以預期的是,隨著寬頻網路、無線網路的普及,Skype將會大大影響現有的電信市場,尤其影響電信業者獲利最大的服務,將會是國際電話市場。電信業者可以將這項危機當作轉機,畢竟Skype還是要利用現有的網路服務架構來運作,因此未來電信業者重心可以放在寬頻網路、無線網路熱點等服務上。新科技帶來破壞式的創新,改變了原有的市場型態,不過這也讓消費者有了更多的選擇。

負起不實報導責任,CBS當家主播下台

  美國三大電視網之一的哥倫比亞電視公司(CBS)當家主播丹拉瑟(Dan Rather),已於美國當地時間3月9日正式告別主播台。去年九月,丹拉瑟在其所主持的新聞雜誌節目「六十分鐘」之中,報導美國總統布希利用家族權勢改服國民兵役以逃避兵役問題,並且在節目中大肆批評。由於正值美國大選前夕,這個報導引起相當大的震撼,但隨即被證實所引用的資料來源未經查證,是不確實的偽造文件,這件事情讓CBS的聲譽受到很大的負面影響,當時丹拉瑟也在晚間新聞中公開道歉,並且宣佈將於今年三月提早退休。

  丹拉瑟在50多年的媒體服務期間,表現算是相當傑出的,曾經因為搶先採訪報導甘迺迪總統遇刺案、尼克森總統水門案、兩度專訪伊拉克前總統海珊而著名。雖然近年來收視率在三大電視網中居末,但一般均認為丹拉瑟對CBS有很大的貢獻。丹拉瑟離開主播台後,也宣佈自己將重回採訪線,由基層重新開始,擔任「六十分鐘」的全職特派員。

  新聞媒體的不實報導事件,雖然在報導的時候會引起大眾的注意,提高收視率或者閱讀率,但是一旦被證實報導偽造不實,所受的損害將會更大。例如1981年華盛頓郵報記者珍妮庫克報導一名八歲男童染上海洛因毒品的辛酸故事,讓她贏得普利茲獎,但後來被發現根本是子虛烏有的事件,最後華盛頓郵報將獎項退回,並開除珍妮庫克。2003年紐約時報記者布萊爾也因為被踢爆其報導的消息有至少三十件是捏造的或是抄襲他人作品,使得紐約時報不得不登四個版面的篇幅將這些報導加以澄清並道歉,其形象大受影響,總編輯和執行總編輯也因此下臺。

  值得注意的是,這次丹拉瑟的不實報導事件是率先由網誌(也稱為部落格,Blog)揭發,也顯示了網路族群的力量開始崛起,甚至可以挑戰主流媒體的信譽。未來媒體在報導的時候將會更加小心,因為有更多的消息來源可以挑戰或者監督媒體報導的可信度。

  在被證實報導不實之後,丹拉瑟以及CBS立即公開道歉,並且承諾將辭去主播職務,也表現了一流媒體對於報導負起責任的態度。收視率是一時的,但是商譽是永遠的;要建立起企業道德標準是很艱辛的,但是要破壞聲譽卻是如此簡單。這些國際一流媒體堅持新聞良知,犯錯後立即認錯並補救的做法,值得台灣新聞界學習,也值得企業作為危機處理的借鏡。

過度擴張?旭曜驚傳跳票

  台灣第三大電腦連鎖賣場旭曜電通日前驚傳跳票,震撼資訊通路市場。旭曜電通成立雖然才三年多,不過由於主要股東包括威盛電子、大眾集團和中華開發等,加上陸續併購T-Zone、有樂、U2、亞聞、億通等等門市通路商,使得旭曜全省門市達到70家,短短兩年不到就成為第三大電腦連鎖體系,在資訊通路具有相當的影響力。

  不過隨著通路商的競爭白熱化,為了拼業績,廠商大量進貨,卻又為了清庫存而大量促銷,低價競爭的結果造成資訊市場的微利化,旭曜也因此出現現金流量短絀的現象。去年九月起旭曜就開始透過規模緊縮、人員縮編的方式因應,將店面數縮到目前29家店左右,以節省成本。但去年下半年陸續發生博達、皇統、明樣跳票事件,銀行開始緊縮通路商的信用額度,也讓供應商供貨趨於保守,通路業者現金流開始吃緊。今年一月份旭曜營業額就衰退到1.3億元,現金嚴重短缺,造成這次跳票事件。

  旭曜成立之後主要策略就是透過合併以及購併,快速擴張市場佔有率以及店面規模。快速擴張或許顯示了企業旺盛的企圖心及對獲利的樂觀期待,不過,欲速則不達,如麥當勞(McDonald's)的例子。2002年之前,麥當勞在世界各地拓展分店的速度最快時高達每三小時一家,但過度擴張的結果,造成2002年第四季出現首次季虧損,金額高達三億四千多萬美元,麥當勞也因此被迫關閉全球一百九十家分店。

  台灣近幾年來資訊家電市場規模大致維持在每年2,000億元到2,500億元左右,在市場規模沒有進一步成長之前,通路店面若是不斷增加,將會造成彼此之間競爭越來越激烈,一旦打起價格戰,微利化的情況也將越來越嚴重。快速展店或許是短期內擴大經濟規模或是防堵競爭對手進入市場的有效手段,不過卻很容易造成商圈的高重疊性,讓獲利下降。 通路商的競爭以及獲利基礎,在於管理能力、經濟規模以及存貨控管,這些必須依靠人才,好的人才則必須有賴制度培育。如果只是一味的快速擴張搶經濟規模,沒有深入思考到底目標客戶群是誰、目標市場的經濟發展程度是否成熟、目標市場的競爭態勢及企業本身資源是否能應付展店需求,終究會形成經營上的漏洞。

執行長肩負企業成敗,菲奧莉娜被迫去職

  不久之前惠普電腦董事長兼執行長菲奧莉娜(Carly Fiorina)被董事會削減部分權力,被視為其事業的一大警訊。沒想到不到一個月時間菲奧莉娜即被迫去職,大大出乎科技界的意料。最新一期美國商業週刊(Business Week)指出,菲奧莉娜擁有相當好的行銷以及業務能力,但缺乏實際管理公司的經驗,在她任內惠普的股價下跌了32%,拿不出實際成績是被迫去職的主要原因。

  執行長為什麼這麼重要呢?Cap Gemini Ernst & Young 顧問公司企業創新中心資深研究員Jonathan Low指出,執行長有四個中心任務:

  一、創造願景:執行長必須明確表達企業經營的目的,為什麼這個目的很重要,以及公司未來的走向。美國商業周刊指出,雖然菲奧莉娜就任之後,常常在媒體上曝光,成功的宣傳了她的理念;但她本身來自電信產業,實際上缺乏資訊產業的經驗,因此她的企業目標也招致批評,認為不夠專業且遙不可及。菲奧莉娜上任後推動部門改造以及康柏(Compaq)併購案時,就遭到惠普創辦人之子David Woodley Packard強烈反對,最後甚至退出董事會表達抗議。

  二、組成管理團隊:高知名度的執行長,可以吸引頂尖的人才為企業效命,執行長也應該決定培養人才的政策。菲奧莉娜本身確實有能力,談吐風趣,學習快速且做事認真,但是多年來她一直拒絕聘任專業的營運長輔佐其營運,也一直無法接納反對的意見,其固執的個性和強硬的作風對管理團隊的組成以及公司的經營造成負面的影響。

  三、訂定文化基調:執行長的一言一行,及他所象徵的各種意義,都會成為企業文化的一部分。在菲奧莉娜上任之前,惠普的文化一直有「The HP Way」之稱,彼得華德曼(Peters & Waterman) 在追求卓越(In Search of Excellence)一書中,曾大肆讚揚惠普的公司文化和其重視員工福利的政策,是有成效管理的根本。雖然在1990年代中期其管理風格受到新興公司以及國際經濟環境的變化所挑戰,但惠普員工仍然以「The HP Way」為傲。菲奧莉娜上任之後,立刻進行大幅度的改革與再造工程,但由於她並非惠普長期培養的人才,而是空降的CEO,在進行改革的時候無法和原有的企業文化相結合,因此遭到很大的反彈。

  四、有計劃的安排接班人:能順利的找到下一任的執行長,是執行長的重要工作。菲奧莉娜在上任後即推動企業再造,就任時間也不長,還沒有機會安排接班人。

  由這次菲奧莉娜去職事件來看,執行長是企業最終決策者,必須肩負企業成敗。企業經營無法展現成效,執行長必須負很大的責任。美國商業周刊認為,菲奧莉娜在企業經營上失利是不是和身為女性有關,是很難有定論的。不過一般來說,女性經營者相對於男性確有其困難之處,主要原因在於執行長一般來說需要有多層面的工作經驗,以及實際經營企業的背景;事實上女性能調整到這些職位的機會是比男性要少。這次事件提醒了企業家們,有扎實的企業經營以及實際執行的經驗,而且培養並信任專業人才,是執行長帶領企業成功的重要因素。

星期五, 2月 25, 2005

3C時代不再?1C當道!

  去年11月,在美國拉斯維加斯應該慣例舉辦的世界第三大電腦展Comdex Fall因故取消,主要原因就是大多數的資訊科技業者都不想參加,反而將經費以及心力投入到日前剛剛閉幕的International CES展(國際消費性電子產品大展)。傳統家電廠商如新力(SONY)、松下(Panasonic)與先鋒(Pioneer)等自然是沒有缺席,但真正令 人吃驚的是個人電腦業者參展數的大爆炸,包含微軟(Microsoft)、惠普(HP)、英特爾(Intel)等全球知名的IT大廠在內,今年參展廠商將 近兩千四百家,在短短四天內的總交易金額就超過一千億美元,消費性電子產品所帶來的龐大商機日益浮現。

  原本「3C」指的是「電腦(Computing)」、「通信(Communication)」以及「消費性電子(Consumer electronics)」等三個概念,但隨著電腦以及通信市場漸漸地成熟飽和,其利潤也跟著越來越低,IBM正是因為個人電腦獲利不佳而將PC部門賣給 聯想。通信手機業者也為了因應市場的變化,紛紛推出功能更強大、更多元化的多媒體照相手機甚至整合PDA功能的PDA Phone和Smart Phone,這也使得手機成為消費性電子產品的一員。根據消費電子產品協會(CEA)的估計,今年消費性電子產品的營業額將達到1,257億美元,比去年 增加11%,這樣的趨勢自然吸引各大IT業者紛紛投入戰場,希望能搶佔盟主寶座。

  美林(Merrill Lynch)分析師米隆諾維奇(Steven Milunovich)認為,消費性電子產品決戰日已迫近,他已經大膽的預測未來數位家庭的兩位新盟主:蘋果電腦(Apple)以及新力(Sony)。當 然其他廠商並不會就此卻步,其中動作最積極的莫過於微軟了。為了推動微軟新一代的多媒體中心系統(Windows XP Media Center),這次微軟董事長比爾.蓋茲(Bill Gates)親自上陣,在主題演講中大力鼓吹消費性電子產品廠商加盟,一起構築他所強調的數位生活,同時還與新力、松下與雅虎等業者聯盟,表現出搶攻消費 性電子產品市場的強烈企圖心。

  由軟體起家的微軟、全球桌上型電腦市佔率最高的戴爾(Dell)、印表機及電腦大廠惠普等等企業紛紛強化投入消費性電子產品的程度,等於宣示 了消費性電子產品已經開始主導3C的走向了。電腦系統、通信系統和消費性電子產品之間的界線似乎是越來越模糊了,未來3C是否漸漸整合成1C?值得密切注 意。

併購!全球最大消費品生產商將出現

  美國寶僑公司(P&G)與吉列公司(Gillette)於日前發表聲明,宣佈寶僑將以換股方式買下吉列,交易規模預計達到五百六十八億美元, 將創造出全球最大的消費品生產商。而根據Dealogic公司統計,這也可能將會是自JP摩根併購Bank One以來規模最大的併購案。寶僑預估,年營收可望由目前的五百一十億美元增加到六百億美元以上。這件併購案也將讓知名的消費性品牌匯聚於一堂,如歐雷、 潘婷、蜜斯佛陀、SK-II、海倫仙度絲、飛柔、沙宣、品客洋芋片、幫寶適、吉列刮鬍刀、歐樂B潔牙用品、金頂電池等等。

  根據路透社的報導,以沃爾瑪(Walmart)為首的大型零售商,不斷的向消費用品生產商施加壓力,以取得更低的產品價格,增加自身的競爭力,這也直 接的侵蝕了消費用品生產商的獲利率。因此整合生產線以及降低成本將成為生產商獲利的重要關鍵。銀行界普遍認為,消費品生產部門已經開始邁向整合成熟期,寶 僑和吉列的併購案可能將會啟動一股消費產業的併購浪潮。

  對於這項併購案,華倫‧巴菲特(Warren E. Buffett)表示樂見其成。巴菲特所有的柏克夏海威瑟(Bershire Hathaway)公司現持有九%的吉列股份,他也發表聲明將再買進七%的合併後寶僑股份,使該公司總持股數達到一億股。而寶僑也宣稱合併案的成本效益高 達一百六十億美元,總員工數也將達到十四萬人。不過合併後將精簡人事,約裁員四%,也就是大約六千人左右。

  企業進行併購,目的多半在於快速進入市場、擴充既有經濟規模、取得特殊技術或是整合資源。由這件併購案不難看出,寶僑意圖擴充產品線,將消費用品市場 佔有率進一步擴大。回頭看看惠普併購康柏的個案,當初惠普併購康柏的時候,原本是期望能夠發揮一加一大於二的經濟效益,但由日前惠普公佈的營收狀況以及董 事會削減總裁菲奧莉娜的權力來看,其併購的效果不如預期。企業併購要發揮經濟效益,除了內部資源的整合以及降低成本外,還需要充份運用產品多元化、多樣化 的競爭優勢,滿足各階層客戶的不同需求,才能達到增加營收之目的,否則只會變成資源浪費、尾大不掉的龐然巨獸。寶僑與吉列併購案是否如巴菲特所稱的夢幻交 易,或者是步上惠普與康柏併購的後塵,還有待觀察。

原文刊載於華文企管網 http://www.chinamgt.com

啟用我的部落格!

雖然從事IT工作,事實上根本就是網路工作者,但是遲至今日才正式使用部落格,真是不知道該說是太混了還是怎樣。
其實之前有在其他部落格試用過,不過覺得效果不好,介面親切度還是差了一些,最重要的是速度不夠令人滿意。
以後會試試貼上自己的想法或者意見吧!一開始先以自己發表過的文章為主。不過因為我的工作現在就包含了寫文章在內,所以一些文章請看到的朋友們不要亂轉寄喔,以免影響我公司的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