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二, 8月 23, 2005

網路新勢力--知識搜尋崛起

網路的發達,造就了Google和Yahoo!等搜尋網站的崛起,也讓一般人越來越依賴網路搜尋資訊。只要上搜尋網站,輸入你想找的東西,馬上就會有成千上百條項目供你查詢,這也使得資訊越來越流通以及透明化。不過,搜尋引擎提供的查詢結果,往往十分龐大複雜,有時候看了上百筆網頁仍然找不到自己想要的答案;網路百科全書雖然也是另一項選擇,不過內容仍以名詞解釋為主,一些生活常識、法律或者比較特殊的問題就不容易找到想要的解答了。因此,如何將『資訊』轉化為『知識』,將會是網路服務下一個關鍵應用。

目前台灣地區有提供中文知識搜尋服務的,就是Yahoo!奇摩去年12月推出的『Yahoo!奇摩知識+』。內容主要的來源是網友自動自發的提問與回答,等於是提供知識的交流園地。知識的內容包羅萬象,舉凡電腦網路、生活資訊、休閒嗜好、商業金融、法律顧問等等。所有網友都可以在這裡搜尋問題,如果找不到自己要的知識,還可以自行發問。

既然是網友自動自發的提供知識,那麼就要有相關管理規範,來避免隨便發問的人,以及胡亂回答的答案。因此Yahoo!奇摩知識+只能由會員發問以及回答,並且加上『點數』、『等級』等機制,要發問的會員是有限制發問次數的,而且發問要扣點數;回答問題則是可以取得點數,但是必須由發問者看過回答後依照自己覺得答案的有用與否來給予點數;累積點數之後可以提昇自己的等級,可以發問更多問題,或者在Yahoo!奇摩中取得更多的服務功能,甚至有機會成為『知識名人』,網站將會給你個人的專屬介紹,如此可以提高個人知名度。這樣的機制會讓發問跟回答的人認真的參與,而不會像一般留言版一樣隨便留下無用的訊息。

依Yahoo!奇摩公佈的數據顯示,到七月底為止問答資料已經突破160萬筆,短短八個月增加的資料量十分驚人。根據創市際市場顧問研究在今年五月份所進行的搜尋引擎調查顯示,Yahoo!奇摩知識已經快速攀升到台灣地區搜尋引擎流量的第二名,首度超越Google台灣。顯見有較高回應精確度的知識搜尋已經快速的被網友所接受。此外,中國入口網站也紛紛推出知識搜尋服務,如去年11月,新浪網就推出了自有的知識搜尋服務『愛問』,而上個月中國百度則是推出了『知道』這項新的知識服務網站。

知識搜尋服務的內容資訊是不是真的都能成為『知識』猶未可知,但對想要找到問題解答的人來說,這也是一個方便而且更省力的方法,免除了在搜尋引擎茫茫網海中一頁頁找尋的困擾。相對於搜尋引擎,知識搜尋有點『社群網站』的味道,能夠創造使用者的黏度,成為使用習慣。而搜尋結果是在知識搜尋網站中,並不會像傳統搜尋引擎一樣把結果導向其他網頁去。因此對業者來說,流量增加是可以預期的現象,要創造收益模式會更容易。雖然目前Yahoo!知識搜尋服務僅有韓國、日本、台灣有做,但可以預期的是,未來這項服務將遍及全球,成為網路服務的明日之星。

Interbrand 2005年全球百大品牌排行出爐

  Interbrand與Business Week於 7月27日正式發表2005年全球品牌價值排行(Best Global Brands 2005)。這項全球品牌價值年度排行已經是第五年了,每年都受到媒體以及企業的高度重視。經營生意不容易,但是經營品牌卻更不容易,如何能在全球消費者心目中留下深刻印象,已經成為國際企業十分重視的課題。

  今年的排行仍然由可口可樂(Coca-Cola)蟬聯冠軍,其品牌價值為675億美元;其次是微軟Microsoft(599億美元)以及IBM(534億美元)。在前十大品牌中,美國品牌就佔了八項,非美國品牌只有芬蘭的諾基亞(Nokia,第六名)和日本的豐田汽車(Toyota,第九名)進入前十大。事實上在百大排行榜中美國品牌就佔了53%,而亞洲的品牌只有日本跟南韓榜上有名,合計佔了10%。

  品牌價值整體來說是有所成長的,排名居末的第100大品牌海尼根(Heineken)也有23.5億美元的價值,而前三十大品牌都有超過百億美元的身價。和去年相較,有些品牌的價值有相當的進步,如eBay(+21%)、HSBC(+20%)、Samsung(+19%)、Apple(+16%)等等,當然也有價值大幅縮水的品牌如Sony(-16%)。根據Business Week的分析,認為品牌價值的成長和該企業的行銷策略有相當的關係。

  部分企業已經體認到,傳統廣告的效果已經不如以往,因此如可口可樂和麥當勞等公司已經開始逐年削減傳統廣告的預算。過去四年內,麥當勞就將電視廣告的預算由年度行銷預算的80%逐年減少到今年的50%,而減少的經費大部分都移到網路廣告去了。

  這些品牌價值大幅成長的企業都有個共通的特點,就是全球都用統一的品牌。以往為了打入新的區域市場,企業會使用不同的品牌,例如全美市佔率最高的洗衣粉品牌Tide,到了歐洲就改名字叫Ariel。不過現在資訊發達,網路上可以輕易找到全球的資訊,因此單一品牌的好處逐漸浮現,那就是擁有更高的辨識度以及全球統一的行銷策略。

  廣告的重點也從以往的產品介紹逐漸轉向品牌形象的強化,而且置入式行銷和活動贊助也越來越受到重視。例如Toyota就花了1600萬美元,贊助NBC的實境節目The Contender(台灣由AXN播映,節目中文名稱為『鐵拳新人王』),節目內容是實際記錄16位拳擊手的真實生活,共同競爭爭取最後的榮耀--賭城凱薩宮的冠軍賽以及冠軍獎品一百萬美元和一台Toyota Truck。當然節目中免不了一直提到Toyota的品牌,無形之中就加強了觀眾對豐田汽車的印象。

  網路事業的崛起也在這次的排名中得窺一二,例如首次入榜便站上第三十八名的Google(品牌價值約85億美元)、品牌價值大幅提昇的eBay(第55名,約57億美元)和Yahoo!(第58名,約53億美元)。由於網路事業的特性,網路服務商不需要做產品特性的廣告,只需要強化自己品牌,而且由於這些網路服務商在各自的領域中已經取得龍頭地位,可以輕易的在自己的網站為自己的品牌發聲,因此其品牌知名度和價值得以快速攀升。

Adidas併購Reebok,挑戰Nike龍頭地位

  你可以立刻想到幾個運動用品品牌的名稱呢?相信大部分的人都立即想到Nike或者Adidas,其次大概就是Reebok、Puma或者New Balance了吧。近年來耐吉(Nike)在全球運動市場上一直處於領先地位,雖然他的運動用品單價普遍來說是比較高的,不過因為品質、口碑跟行銷策略奏效,因此他的龍頭地位穩如泰山。日前全球第二大廠阿迪達斯(Adidas)宣布將以38億美元的代價併購美國第二大廠大廠銳步(Reebok),為運動用品市場投下震撼彈。

  現代人越來越注重休閒運動,既使全球景氣不佳,運動用品的全球市場仍然逐年在成長。其中影響最大的是運動鞋的市場。目前全球運動用品市場每年有330億美元的規模,而北美洲的市場就佔了全球總值的一半,這也正是Adidas購併Reebok的主要原因之一。Reebok目前在北美運動鞋市場排名第二,大約有12.2%的市場佔有率,如果加上Adidas自己的8.9%,那麼在北美市場就有20%以上的市佔率了。而根據USA Today的統計,以今年全球運動鞋市場佔有率來計算,併購後的Adidas和Reebok總市佔率將達到25%,直追Nike的33%。

  Adidas並非第一次購併其他運動用品商,1997年的時候就以13億美元買下法國冬季運動用品商Salomon,因此到今年為止阿迪達斯的集團名稱依然是Adidas-Salomon。不過併購Salomon並沒有擴展Adidas的市佔率,反而造成營運負擔。今年五月Adidas毅然決定以5.9億美元的低價將Salomon賣給芬蘭的Amer。

  經過上次併購失敗的教訓,Adidas體認到,與其涉足自己不熟悉的冬季運動用品,不如擴大自己擅長的運動鞋領域。因此這次併購Reebok,就是要將戰線集中。Adidas在海外市場較強,尤其專精足球領域;而Reebok在美國的優勢較明顯,專精籃球鞋和休閒鞋領域,且擁有NBA及NFL等職業運動聯盟獨家的球衣供應權。因此兩家公司可以有互補作用,產品定位也差不多,整合資源會比較容易。

  運動用品市場十分重要的行銷手段,就是產品代言人和比賽活動贊助。目前Nike是最重視運動代言人的,他們擁有大部分領域的最頂尖選手,如籃球的麥克喬丹,高爾夫球的老虎伍茲以及足球的羅納多等;Adidas則有足球的席丹、貝克漢以及籃球的賈奈特等球星代言,Reebok則有艾佛森和姚明。特別的是,Reebok的代言人也包含了50 cent、Jay-Z等歌手,他們的行銷策略也涵蓋了流行市場,因此Reebok休閒鞋領域佔有優勢。Adidas行銷策略則是十分重視活動贊助,例如上屆日韓世界盃足球賽就是由Adidas贊助,成功的在該年攻下日本的市場。而Adidas也在不久前成功的爭取到了2008年北京奧運的贊助權,如果能結合Reebok簽下的姚明來做整合行銷,預計對中國市場的推廣將有很大的助力,極有可能撼動Nike的霸主地位。

韓國廠商異軍突起,泛泰進軍大陸

  全球手機市場競爭十分激烈,許多手機大廠因為虧損始終無法改善,而紛紛退出手機市場,例如將手機事業賣給中國TCL的阿爾卡特,以及前一陣子將手機部門賣給台灣明碁BenQ的西門子。在這種情況之下,韓國手機廠商反倒異軍突起,全球市場佔有率開始慢慢提升。

  韓國手機大廠泛泰(Pantech)或許一般人比較陌生,國內有流通販賣的手機型號也不算多,不過自從今年五月份泛泰收購韓國最大行動通訊商SK電信旗下的手機部門SK電子後,便一躍而成為韓國的第二大手機廠商,僅次於三星電子。去年泛泰在全球的手機銷售量達到2000萬支,當然大部分的銷售量還是在自家韓國所創造(約700萬支)。

  為了持續擴大全球市場,泛泰也積極佈局中國大陸市場。中國地廣人多,而且經濟仍然持續在成長,目前手機用戶已經突破3億,是全球最大的行動電話市場。今年四月時泛泰已經先和大顯合資取得中國第一批頒發的GSM手機牌照,同時也藉此擁有大顯原本就有的CDMA手機執牌照。五月份收購SK電子之後也取得了SK電子在大陸的生產工廠。近日泛泰便正式宣佈在中國大陸推出五款新型的GSM手機。

  根據第一財經日報的報導,泛泰預估今年手機的全球銷售量可以達到3000萬支,而兩到三年內預計要拿下中國5%的手機市場。藉由中國市場的成長以及銷售規模,期望在後年(2007年)能進入全球手機前五大廠。

  泛泰在中國大陸的發展才剛剛起步,他們預期的目標是否能順利達成目前還看不出來,不過積極佈局的態度卻是十分明顯而堅定。和手機市場已經成熟的歐美各國相比,中國手機普及率目前還不到30%,可以說還有相當多的發展和成長空間。各大手機廠商無不摩拳擦掌,想在這塊全球最大市場佔有一席之地。隨著韓國廠商加入大陸市場,這場手機大戰是越演越激烈了。

星期四, 8月 04, 2005

品牌經營有成,韓國三星抬頭

  十年前,如果提到韓國貨,一般人都有『便宜次級品』的印象。不過這幾年韓國生產製造的貨品品質跟設計已經有長足的進步,在全球市場佔有率節節升高,其影響力也越來越大。在日前Interbrand公布的全球百大品牌排行榜中可略見端倪。

  2005年度的全球百大品牌(Best Global Brands 2005)中,現代汽車(Hyundai)跟樂金家電(LG)都是首次入圍,三星(Samsung)品牌價值則是大幅成長19%,達到將近150億美元,站上全球第20大品牌的位置。Business Week特別提出,這幾年或許沒有其他品牌在發掘品牌潛力的努力上能夠超越三星。

  三星可以說是以代工起家,早期的產品有很多是幫其他品牌代工製造。自有品牌產品雖然一直都有生產,但是並沒有特別的行銷策略;直到最近幾年才開始強力主打自家產品。2001年,他們注意到了很好的契機,那就是新一代消費性電子產品的抬頭。三星北美地區消費性電子產品行銷負責人Peter Weedfald表示,『我們希望做到讓消費者每週七天、每天24小時都能看到我們的商標』。因此他們決定強力主打手機以及數位電視兩項產品。手機是一般人片刻不離身的電子產品,甚至被年輕人當作流行的象徵;而電視機則是通常會放在家中客廳中央,是全家最顯眼的電器用品。三星認為這兩種產品只要品質跟口碑作起來,必然可以把品牌深植到消費者心裡。

  除此之外,三星也注意到廣告行銷策略的重要性,開始加入贊助電影的行列。目前正在上映的The Fantastic Four(驚奇四超人)就是由三星所贊助,他們可以藉此取得使用該電影影像作為廣告內容的權利,也可以加深觀眾對三星品牌的印象。廣告時段跟預算也很重要,因此在北美地區三星的電視廣告播放只有集中在六個月左右。因為他們認為廣告要打在銷售高峰期效果才會更好,其餘月份預算就少了非常多,這樣同時也兼顧了成本。

  有好的行銷也必須要有好的產品才能維持住消費者的口碑,因此產品設計十分重要,從蘋果電腦的iPOD就可以看出端倪。三星在近年來大量增加產品設計的人才,五年內增加了三倍到達400人之多。『簡單易用』與『一致性』是三星的設計理念,其中最特別的,就是三星堅持他們的所有產品啟動時所發出的聲音全都一樣,甚至連電視廣告都會用到同樣的這個聲音。負責三星全球行銷策略的Gregory Lee說,『我們想要讓三星的所有產品,都能讓消費者聽到一樣的聲音、看到一致的外觀以及有同樣的感覺。』這種產品一致性的感覺,正是建立消費者品牌聯想的重要策略。

  這些策略現在證實是成功的,在過去五年以來,三星的品牌價值成長了186%,在去年排行也首度超越日本的新力Sony,成為目前全球消費性電子產品品牌的龍頭。今年品牌價值更是大幅領先其他消費性電子產品商,如第二名的Sony(107億美元),第三名的任天堂(約65億美元)以及第四名的飛利普(約59億美元)。

  三星的成功經驗,值得我們學習。在全球製造業邁向微利化的時代,只有創造品牌價值,爭取消費者的認同,才能掌握市場,創造更大的獲利。

WorldCom財務弊案審判終結

  已經倒閉的世界通訊公司(WorldCom)曾經風光一時,在北美地區長途電話市場擁有相當的影響力。不過2002年該公司爆出財務詐欺的醜聞,導致該公司破產,總裁兼執行長伯納.艾柏斯(Bernard Ebbers)也因此遭到起訴。日前聯邦法院結案宣判,判處他25年的有期徒刑,可說是美國司法史上對於企業主經營違法行為最為嚴厲的判決。

  艾伯斯是在1983年和友人合資成立一家小電信服務公司叫做LDDS,在經過十幾年的努力之後,1995年,該公司擁有足夠實力,購併了其他六十家獨立經營的小電信公司,並改組為世界通訊公司(WorldCom)。1996年,世界通訊公司又以120億美元的代價購併MFS通訊公司,之後就成為美國第二大通訊公司,雄踞北美長途電話市場。在該公司股價最高點(64.5美元)的1999年間,艾伯斯也曾名列富比世全球富豪排行榜的第174名,當時他身價14億美元。

  不過隨著網際網路在2000年以後的躍進式成長,改變了人們的通訊習慣,Email、及時通訊軟體、網路電話等等新技術逐漸侵蝕了長途電話的市場需求,嚴重影響了世界通訊公司的獲利,也讓該公司股價逐年下跌。由於當年併購案的資金是艾伯斯以公司股票做質押借款得來的,股價下跌意味著擔保品價值下跌,銀行也跟著發出融資追繳令,於是艾伯斯命令下屬做假帳,隱瞞虧損,虛報營收,以拉抬股價。

  不過這瞞天過海的伎倆無法維持太久,2001年世界通訊就遭到部分股東控告詐欺,雖然最後因為證據不足而不了了之,但還是引起了相關單位的注意。2002年6月就遭到證管會揭發其財務作假金額高達110億美元,世界通訊因此宣告破產,投資大眾損失慘重,兩萬名員工也因此失業。

  這次的判決雖嚴厲但不意外。在全球不景氣的時候爆發了多次的企業醜聞,幾乎都和隱瞞虧損、哄抬股價有關,這些不法行為雖然一時撐起了公司的股價,但最後還是傷害到投資大眾和公司員工,企業往往也無法存續。因此聯邦法院重判艾伯斯除了懲罰他的不法行為之外,也是藉此告知其他企業不要以身試法。

  企業的經營並不容易,有的時候確實會有獲利危機,但選擇用隱匿不實的手段想要撐過危機是毫不可取的。在資訊取得容易的現在,抱持著誠實、正直、資訊透明化的理念,才是企業永續經營的唯一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