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企業在面臨營收衰退時,往往會選擇削減成本來因應,最常用的手段就是裁員,最近的福特汽車、戴爾電腦都是如此。不過如果有人告訴你,對零售業來說,增加人力成本反而可以增加營收,你是否覺得這種說法異想天開呢?
華頓商學院營運與資管學教授費雪(Marshall L. Fisher)和耐特西(Serguei Netessine)對零售商店進行了一項為期17個月的追蹤研究,他們在全美500多家大型零售業者的實體店面中收集資料,以及詢問顧客意見。他們研究發現,影響銷售和顧客滿意度的各項因素之中,存在著一種他們稱為「顧客庫存感知度」的重要因素。
所謂的「顧客庫存感知度」,是指顧客對於意圖購買的商品在這家店裡是否能被滿足需求的感覺。當庫存感知度低,顧客就會覺得「這家店怎麼買不到我要的東西」,滿意度就會下降,連帶影響其他商品的消費意願。而「顧客庫存感知度」除了跟商品實際庫存有關之外,事實上當顧客覺得店內員工對店內產品熟悉度不夠、或是無法找到店員來詢問產品所在位置的時候,這項感知度也會快速下降。一旦客戶無法順利找到所要的商品,那麼這項商品就跟不存在沒有兩樣。
研究指出,光是重新分配連鎖店的店員所在位置和負責區域,就能將銷售金額提升2%至3%。而更令費雪和耐特西教授驚訝的是,如果在店內增加一美元的工資成本,這家商店的任何一項產品就可增加4美元到28美元不等的銷售金額,增加的幅度取決於目前的員工數量和銷售額的比例。
費雪教授表示,研究顯示以往供應鏈這方面的研究仍然有進步的空間,也就是忽略了「商品在商店中遞送到消費者手中」的最末端。一般談到供應鏈,都會把最末端設定在「商品遞送到零售點」。許多削減成本、增加效率的研究都集中在商品輸送這方面。但這份新的研究顯示,在零售端有人數充足、受過訓練的店員,能讓客戶順利購買自己想要的東西,將會大大影響銷售金額。
耐特西教授表示,店員對產品品牌和價格的瞭解程度影響了顧客對商品的感知程度。假如顧客在需要的時候沒有店員提供幫助,或是店員本身對商品存放位置、商品的了解程度不足,都會讓顧客覺得沒有辦法買到想要的東西。商品實際上存在與否倒變成次要的因素。
目前這份研究還有一些侷限性,例如無法具體指出究竟多大規模的商店需要增加多少員工才能達到最佳的銷售利潤,「不過我們能確定的是」,費雪教授表示,「顧客越容易由熟悉商品的員工身上得到幫助,就會有越高的滿意度,而滿意度高的顧客往往購買金額會高出普通顧客甚多」。
原文發表於華文企管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