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二, 9月 12, 2006

2006全球環境績效排名

  隨著歐盟組織推動綠色產品,環保議題越來越受到重視,全球製造業莫不嚴陣以對。未來的產品全球競爭力,勢必受到國家環境保護績效的影響。由美國耶魯大學與哥倫比亞大學的環境專家所做的「全球環境績效排名」(2006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Index,EPI)於1月26日的世界經濟論壇(WEF)正式公佈。台灣在評比的一百三十三個國家中排名第二十四,中國則是排名第九十四。

  EPI指數是按照國家六大政策類別的十六項指數來排名。六大政策類別分別是環境健康、空氣品質、水資源、生物多樣性和棲息地、生產性自然資源及可持續的能源政策。今年排名前五名分別是紐西蘭、瑞典、芬蘭、捷克和英國。

  根據耶魯大學的報告指出,一個國家的環境績效在相當程度上取決於該國的經濟實力和富裕狀況。排名較前面的國家通常在環境和生態保護上可以投入更多的經費和人力,也比較有長遠的規劃,民眾也較有環保意識;而經濟落後國家例如部分非洲國家則因為公共衛生、飲用水等基礎設施較為缺乏,也難有多餘經費處理環保事宜。

  報告也指出,整體績效和國家政策有絕對的關係,有些國家能夠在經濟發展的同時兼顧環保政策,例如國民所得不及西歐國家的捷克,就排名全球第四。台灣的國民年平均所得為兩萬五千三百美元,這次被列入高所得的第二組,整體EPI得分為七十九點一,比國民年平均所得四萬美元的美國排名還高(EPI七十八點五,排名第二十八)。顯見美國雖然經濟實力很強,但在工業污染、再生能源、溫室氣體排放的控管等成效仍然不佳。

  事實上,去年有另外一項指數「全球環境永續指數(ESI)」評比,台灣在受評的一百四十五個國家之中排名倒數第二,僅僅領先北韓而已。當時國內對該項指數評比有極大的反彈,環保署指出,該項評比十分重視「國際參與程度」,而台灣無法參加由聯合國主導的各項環保公約和衛生組織,ESI缺乏這些組織中關於台灣的資料,才會被列入後段國家。因此今年的EPI排名,算是洗刷了台灣環保落後的污名。

  報告的主要撰寫人耶魯大學教授Daniel Esty表示,去年的ESI評比著重的是長期環境保護的趨勢,今年的EPI則是著重在現況,因此Esty說,報告本身不應被解釋為具有台灣環保進步的意涵。不過Esty也肯定台灣在環保方面的努力。EPI顯示了台灣對現有環保問題的因應措施已有成功跡象,但仍然在空氣污染、再生能源和資源回收方面面臨了長期的挑戰。

沒有留言: